北周正武殿遗址·帝王梦想的见证人

标签:
历史旅行古城文物古迹魏晋南北朝杂谈 |
分类: 古城の遗骸 |
初知讲武殿村,是2017年年初前往未央宫的途中,当时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便是:难道这是北周那个正武殿?只是彼时因为农房的遮挡,并且我是腿着走了汉长安未央宫及西北的一片遗址,最后无力折返,不得不放弃了这里。
回来后翻找宋元时期的《长安志 长安志图》,其上确有标注此殿“宇文氏有正武,大武殿,世因讹云”之说。看来此殿与北周的确是有渊源的。

一晃几年,2022年10月,前往汉长安安门的途中,因见安门以西的田野里有诸多的土堆,给人天子五门的错觉感,便聊起了北周时露寝、路门、应门一类的遗址。因不肯定这些北周的门是在未央这边还是东北小城那里,最终话题提及了附近的讲武殿村。
不想一提之下,X哥说之前去过一趟,是有土夯的。
一时间兴奋上来,尽管这殿本不在当日的计划内,但还是不想错过北周的这座登场率极高的殿宇~

于是为了满足我踩点的愿望,X哥便在前往直城门时,决定从村子过去。本以为会绕路,但看地图时发现,讲武殿村和安门的位置非常正,更有种安门对着的正朝之感。
行驶在城中村里,很快,前方一棵村道上旁逸斜出的高大树木便吸引了我们注意。

路过时的一瞥,我已看到了上面所书写的讲武殿字样。

将车子停靠在附近,为了节省时间,我独自下车往回跑了几步,想尽快看完这座殿的遗址,好继续十二门的行程。
《国语》中云:“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讲武意为讲习武事,是古代帝王强兵时常见的一项活动。而这处名为讲武殿村的地方,离汉长安时期的武库不算太远,其前身的殿宇,在《周书》之中也与武事有着诸多关联。

关于正武殿,在北周时确实是一座常常被提及的殿宇。明帝宇文毓虽然在位很短,却也在此听过诉讼。武帝宇文邕在此大射,录囚徒,讲礼记,举哀,听诉讼,出征前,战胜后均在此大醮。这座殿,似乎承载着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见证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生涯。而宣帝宇文赟则在政务之余,把这里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宴饮观戏场所。综合来看,她绝对算得上是北周当时的多功能厅了。

行至近前,微风送来阵阵凉爽,茂密的皂角树抖擞着树冠,在头顶摇曳着。抬头所见的天空,竟被它遮去了大半。

本以为这树会与此处的殿宇同寿,但绕到树前,看到上面记载的210年,推算下来,也只能上溯到清代。清嘉庆年间的《长安县志》,曾记载过讲武殿三村,说明清朝时,此处已有了村落,不知这树,是否为那时的村民所种,这里又是否有过更多的故事留下呢?
千载的光阴如梭,我们无从探寻,如今,讲武殿所在之处,与汉长安城的多数遗址一样,唯与年复一年的草木相伴,融进了市井寻常之中,我们只能从村名的演变里来摸索那些痕迹。
《长安志图》中曾言:长安咸宁两县之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记。
讲武殿之名,似乎是宋代后才有的,这是讹传还是与宋代汴京的讲武池,邺城改名讲武城的武城类似,似乎也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显然,正武殿或许是因隋文帝杨坚取隋代周后,兴建起大兴城,才同汉长安的多数遗址一样,走向了没落,又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成为了后世的村庄。



就在我徘徊在此之时,古讲武殿的门楼下,往来了许多当地的村民,现今,这处显然是村中的一处交通要道。



留意到牌坊的拱门侧面,镶有一块牌子,上前一看,竟是村子的来历介绍:
讲武殿位于汉长安城中部,南对安门,北出厨城门,东倚长乐宫,西邻武库,前身为北周长安正武殿。据元李好文《长安志》记载,此地在元代已称讲武殿,在村北正武殿殿基夯土台至今尚存。此村门楼何时建造,无从考据,一九五二年曾加以修缮,保存至今。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二零零八年农历戌子年三月初八,祭奠礼成,拆除重建,特刻石铭记。
讲武殿南村村民委员会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 奥运年

这段记载很有时代感,奥运年的称呼,也颇为亲切。我此时才知原来我所处的门楼曾经也是一处历史性的建筑,但如果重建后的建筑形制没有大的变化,估计建筑本身是民国时期的可能最大,不会再早了。而讲武殿村的得名因为北周时期的正武殿遗址,这似乎也被当地人所认同。只不过,殿基遗址在村北,并不在村中,看来这里只能算是殿前阙之类的遗址地了。

看到村委会的落款时,有些疑惑南村,一查之下,才知如今的地图上有着讲武殿南村与北村,而按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的记载,讲武殿有南、中、北三村,据说,中村当年人称为六家巷,民国时只有六户人家,在解放初年便已经与南村合并了。
千百年的岁月里,这座北周时期的名殿默默无闻,渐渐变化着模样,也守护着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站在树下静静吹了会儿风,找着角度拍摄下门楼和皂角树的全景,听着附近老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再看看如今的南村发展变迁,访古的旅程,本就是一场时光里的见证,在这里,我们寻找的是汉代的武库,北周的正武殿,清代古树下的过往,民国时不为人知的门楼,还有现世中的平淡生活。



记录了讲武殿村的门楼和皂角树,匆匆回到了车上,和X哥Y姐说起北侧的遗址,X哥说上次去的时候那里路不太好走,而且好像附近厂房有点多,不一定进得去。不过抱着试试的心态,我们还是过去了。

驶入村北的道路,很快便看到了前方郁郁青青的台基遗存,可由于连日来的阴雨,这处的道路坑洼更甚,道路狭窄,偶有迎面之车,都要小心错开。

如今在讲武殿两村的北侧,还存有高约17米的高大方形土夯,先前看网上说边长是25米,但是在卫星图上测量感觉边长大约是40米,不知道是否又被后世堆过,或是树木引起的视觉放大。

经过边缘之时,感觉东侧垃圾蛮多,昔日的恢弘宫殿,似乎总是逃不过这样的命运,令人咦嘘不已。

因为前方道路的积水,泥地绵软,我们放弃了绕圈,只得停在了夯土的东南侧观望。

杂树无章,覆盖了整个夯土的模样,正武殿的遗址在光阴里凋零了最初的辉煌…
遥想当初,宇文邕曾多次来到这里,将他的理想一一践行,他在此亲讲《礼记》,宣扬着他对儒道释三家的看法。在不久的将来,他确定了三教之序,禁断佛道两教,进一步推崇起儒家,最终让佛道儒走向融合,也从佛道手中抢来了人口。面对人口人才的匮乏,他很注重拉拢南人,对于当年蜀地投降归诚,文武兼备,颇有威望的南梁宗亲萧撝,他曾多次赏赐加封,尽管遭到过推诿,他却依旧求贤若渴,更在其死后于正武殿中亲自举哀,收取人心。他多次在此殿中亲录囚徒,亦曾来此讲武,在长安的其他地方言武宣兵,为他的伐齐,北征做着准备…他还曾在胜利之后来此大醮欢庆。他的治国之思,与平定东夏的梦想,似乎都被这座大殿见证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正武殿,好像是周武梦想的代名词,记录下那短暂的光辉与奋斗史。可她,同样也见证了宣帝宇文赟与其父天壤之别的帝王人生。不知,在那短短的一年中,她是否也会遗憾嗣君之行,遗憾她没有迎来讨突厥,平江南的庆功大宴,更遗憾曾经来此的那位主人昔日的努力,已在不觉中付之东流…

最终,在隋文的到来下,正武殿的使命结束了,她存在过的绚烂显得那么短暂,短暂的只有25年光景…那些昔日的峻宇雕墙,如今均化作了后世村中的苍茫…听传闻说,现世的讲武村,孩子会从小学武术,不知道真假,却很希望是真的,毕竟,这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武”的概念呀。
短暂的停留,我们折返而去,向着下一站——直城门。

道路继续着颠簸,偶见旁边厂房上柿子中透出的光影,心中愁绪欣喜各半。
柿柿如意,又岂能尽如人意?
北周的正武殿,本就不是那么知名的殿宇,在汉魏晋十六国北朝的长安所留诸多遗迹中,更是寂寂无名。但能记录下来她一生中的一瞬,我们,也算是幸运了吧。

参考文献:《周书》、《北史》、《长安志 长安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