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礼佛之川庄石窟·稻谷香里闻梵音

标签:
北魏历史旅游石窟佛学 |
分类: 佛国の痕迹 |
陕北的石窟或许达不到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的规模和精致程度,也不及响堂,大足等知名石窟那么气派,但它们却融进山川河流与当地原生态的风光之中,在荒野阡陌记录下时代的流变,所以游走下来会让心灵都随之变得恬淡。
凿于半山腰的崖边,俯瞰着一条蜿蜒崎岖的河川流经小小的村庄和农田,拥有我从未见过与成人等大的飞天,这便是川庄石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身处子午岭中,我早已迷失了方向,好在我们的领路人总是这么靠谱,总能带人寻到些神奇的地方。
川庄村,村名或许与沿路这条小小河川有关,而石窟无名,便以村名称为川庄石窟吧。
由山道下车,崎岖而来,见花开夹道,闻犬吠之声,留守的老婆婆喝退了衷心的爱犬,热情地给我们指了前方的柴扉方向。
这个村庄人烟稀少,这家子似乎只剩下了孤寡老人。
于是取中句改编一首,此景当是:
远看便觉洞顶之物有些特别,走近才知,这便是传说中与真人等大的飞天。
闻名不如见面,亲见这飞天也着实被震撼到了。
洞中心铺着厚厚的稻草,似是供人休憩礼佛之用,而处于深山的它,引来蜂儿筑巢,燕子造窝,或许也在冥冥中庇护了周围的生灵们,为它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场所。

川庄石窟共有两窟,我们所见的这窟为北魏时期所凿的一号窟,也是延安为数不多的早期洞窟中常见的马蹄形洞窟之一。
石窟面朝西南,正对下方河川与稻田,后壁高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残损十分严重。






主佛西侧的胁侍菩萨内着曲领,外为对襟衫,下有裙及围腰等装饰,一条腰带系得很有陕北风情,周身也是粗犷的飘带。
它一手举在胸前,好像在施说法印,另一手垂于身侧,正握着净瓶。
主佛东侧的胁侍菩萨为裤装穿靴的模样,手势姿态与西侧对称,但垂手之中已看不出物品。
东侧胁侍菩萨左右还有四小佛与一裤装之人。
小佛最顶一尊已经风化无形,其余三个均为结跏趺坐。
裤装人南侧,有两组二佛并坐像,正是《妙法莲华经》中的形态。
时释迦摩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塔中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后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
而眼前的两组并坐之佛,下方二人着圆领通肩式袈裟,其中一人举起右手,可能正是开七宝塔而入的释迦摩尼佛。
上方的一组,二人衣着是对襟的开衫,其中一人疑在施说法印。
他二人边上还有二袍服着靴的弟子造像。
关于二佛并坐的形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云冈石窟中的题材,这也是北魏时期较为流行的。
北魏时期,《妙法莲华经》的大力推行为二佛的形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离世后,冯太后临朝听政,于献文、孝文两朝均大权在握,并与孝文帝合称作“二圣”。
自北魏,北齐以来,此等“二圣”临朝局面亦不算少数,更进一步促成了此类造像的现世。
不知此窟,是否也出于孝文帝的时期,将祖孙俩的佳话传承至今。


二佛再南,是7排供养人造像,服饰有交领直裾炮,有鲜卑的裤褶装等,均带有较为明显的北朝汉化前常见服饰特色,可惜供养人的名字我们没有寻到。






该窟中的供养人早先应也是对称存在,只是西壁留存较少,残存部分也多迷漫不清了。


供养人之上,便是两个真人等大的飞天共捧日月之辉。
飞天雕刻古朴,双臂张开,指尖向上绷起,飘带随风而舞,线条略显粗犷生硬,却也算柔中带刚。
因为巨大的个头,着实让我们迷恋于此,纷纷躺在了洞窟的草垛之上,仰面欣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