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2018-08-01 14:40:26)
标签:

历史

旅游

李弘

帝王陵

分类: 帝王の荒冢
2018年6月17日,端午之行的第二天,昨日还游走在北宋光阴里的我们,今日一早便将时间回拨了百年,再次走进大唐的盛世前夕。
用过早餐,我们启程前往了位于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滹沱岭上的唐恭陵。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初入恭陵大门,便见到牧羊之人在此放牧。
极目之地,神道的尽头有山陵耸立,陵上树木繁茂,在仲夏时节里毫无荒凉之气。
恭陵,为唐高宗李治五子李弘之墓,是初唐时期“号墓为陵”的代表,也开了此类的先河。
李弘为武则天所生长子,初封为代王,后被封为皇太子。
身为天之骄子的他,自小受父母喜爱。
他于母亲在感业寺出家时被孕育,随后又因母亲的日益受宠得势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的不二人选。
不知道是否是孕于佛家之地,胎教时便受到佛家诵经的影响,李弘的“仁孝忠义”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显得尤为耀眼。
不论为先贤先恶,背军之人,还是为死去的废太子,为获罪的姐姐们,他将“仁君忠孝”的胸怀一一展现。
可惜,善良的他终究与帝位失之交臂。
是疾病缠身也好,是死于母亲之手也罢,在唐史复杂的皇权争斗中,他早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上元二年,李弘从幸合璧宫时薨逝,年二十四。
高宗李治悲伤不已,追封其谥为孝敬皇帝,以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正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其年,李弘被葬于缑氏县景山之恭陵,制度一准天子之礼,百官从权制三十六日降服。
李治还亲为制《睿德纪》,并自书之于石,树于陵侧。
从修造恭陵“功费钜亿,万姓厌役,呼嗟满道,遂乱投砖瓦而散。”也可看出失去嫡长子的李治对这个儿子的爱护怜惜,希望为他营造豪华的死后之宅。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顺着神道跑了几步,来到最初的石柱跟前。
恭陵现存的石刻有18件,其中12件立于朱雀门神道上。
从南向北依次为石柱一对儿,神兽(天禄、麒麟)一对儿,石人三对儿,走狮一对儿。
此外,在东侧石人之间还有高宗所立的《睿德纪》碑。
据说,这些石刻的底座之下当年有发现方形的青石块,数量为六块,九块,十二块等,可能是用来减震的。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不及我们上前,羊群抢先一步来此瞻仰,也成为我们镜头里的一道风景。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我似乎走到哪里的陵都能遇到这样的黑狗,它们与帝陵也颇有缘分,如这里的使者一般,引领着我们前来吊唁。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仰望石柱,总觉得这里的石柱与后期唐陵所见的不同,特别是石柱顶端看起来要袖珍许多。
乍一看,会误认为是顶部放了一颗葫芦,细看才发现原来是覆莲、仰莲和摩尼宝珠组合而成的形态。
柱顶之下,是八棱之柱。
它立在莲花础上,由上向下渐粗,石头的纹理也形成了特有的图案。
最下方,是上下两层的方形基座,一部分已经没入土中。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正在我们欣赏着神道的时候,突然有人从神道北面而来,不想竟是熟人。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巧遇的情况,我们收获了偃师自酿葡萄酒,中午有机会大饱口福~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帮主还在与友人续旧,我跑去了这里的神兽前。
唐陵摆放此类神兽应该是从恭陵开始的。
神兽立在三层石台之上。
西侧的这只相对而言保存完整一些。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从帮主的描述中,这里的神兽与顺陵一样,应该是东天禄,西麒麟,判断理由是麒麟算蹄类动物。
它头顶有带节儿的独角,清晰的锯齿是后陵所少见的存在。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它鼻翼微扬,双唇紧抿,面部沧桑,想是经历战火洗礼。
它腹下悬空,气势不及昭陵与顺陵,像是迷途的孩子一般,有些无助之色。
它四肢健硕,关节突出,尾巴与四肢一样与底座相连。
石头的纹路在它的躯体上盘旋,它肘间的羽翼已不复当初的模样,那模糊的痕迹记录着他与母亲曾经的心酸与艰难步履。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其实我不太相信宋人所说的李弘死于武皇之手,一来是《旧唐书》中和高宗亲刻的《睿德纪》中都有关于太子自幼多病的记载,二来李弘当时的情况与章怀太子的情况不同,骆宾王当初那篇檄文中尚只有“杀姊屠兄,弑 君鸩母。”之类的字样,仍不见杀子之说,《新唐书》以后的记载毕竟距离唐朝更远,加上宋人们对武皇的评价比较偏,实在有待考量。
但若《新唐书》的所书为真,这位曾陪着母亲度过苦难,曾为母亲带来转机的太子最终成为了母亲登基前路上的绊脚之人,也不免可悲。
感业之意,据说是感谢佛祖赐大事业于己。
前事所闻,李弘更像是佛祖赐予李唐江山的未来,赐予武皇的希望,赐予李治的幸福,他是天赐的感业之子。
可后事来看,这感业之子的使命仅仅是佛祖对她母亲的厚爱,是助他母亲走向高位的使者。
当初兴建此寺的隋炀帝感自己功高,敬苍天垂怜,却反而换来一生骂名,或许他也不会想到,自己所兴的感业寺,最终成全的是一位女子吧。
穿梭到东侧的天禄前,它的腿部被重新修过,三层台子也有一层毁坏重塑。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东侧这只的耳朵比刚刚那只要明显许多,好似正在侧耳倾听着什么。
它的主人离开太早,不曾听到大唐盛世的高潮之调,却也幸运地逃脱了那段王室被血腥洗刷之景。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它的肘间隐约可见云纹的样式,是曾经的羽翼之处。
它腹下被光阴磨得伤痕累累,还有后世的痕迹残存。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绕着天禄而行,才留意到它的身子也曾断裂,身上的修补之处颇多。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大家在后方慢慢欣赏着神道之景,我离开了天禄,跑向了石人。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恭陵的神道两侧石人与泰陵之前的帝陵相同,两侧皆是武将。
特殊之处,在于这些石人都是立在莲花座上的,这是后期唐陵所难见的景色。
不知道这是否是为了体现这位仁孝著称的太子品性,而他正是踏着佛家之音而来,又取了个道家治世之名,如莲花般,在无情帝王家里展现了难能可贵的那些品质。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石人身着广袖,下身有裤褶,手握仪刀,外套两裆铠, 头戴平巾帻,脚着如意履。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它表情威严,络腮虬髯,丹凤眸瞪,张口咋舌,眉毛在印堂间上挑成金箍一样的卷纹。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石人之后,是孝敬皇帝碑,碑额上有类似关中地区北周时期风格的飞白书。
据巧遇的王老先生说,这上面是李治写的草书,但年久,石制也不好,所以很多都模糊了。
在老先生的指点下,我们努力寻找着碑上残留的字迹,可惜收获寥寥。
查找得到碑文内容:
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贺,肃敬著于三朝;中寝问安,仁孝闻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昔周文至爱,遂延庆于九龄;朕之不慈,遽永诀于千古。天性之重,追怀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
字里行间,我们得以一窥父亲对儿子离世的悲痛,也能看出李弘确实是自幼身体不好。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离开碑继续向前,前往下一个石人之处。
岚姐一路都在为大家捕捉各种影像,已经成了此次随行的摄影专家兼记者,亦让我们的旅程多了很多回味。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在此等待了千年的它们,见证过李唐的盛世,亦经历了安史的争淘。
漫步在历史的遗迹前,总会不由地心生怅然与憧憬。
恭陵的东北方向,一个小冢被圈在了墙外,想来那是李弘之妃裴氏之墓。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这位被高宗所赏的女子在史书上记载寥寥,又曾在唐史中有过怎样的故事?又与他身边的夫君有过怎样的故事呢?
裴氏是高宗与武皇为李弘选中的第二任太子妃,因为第一任太子妃被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逼淫,所以李弘的第一段婚事告吹。
咸亨四年,高宗又为李弘聘左金吾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太子妃,这便是此处的墓主人。
婚前,所司奏以白雁为贽,又恰好在宫苑中获了白雁。
高宗因而大喜,认为:“汉获硃雁,遂为乐府;今获白雁,得为婚贽。彼礼但成谣颂,此礼便首人伦,异代相望,我无惭德也。”而裴氏被评为甚有妇礼,高宗也因此尝谓侍臣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
可惜这段被高宗认为的佳话并未成为史书里的千古之唱,而随着李弘的离世,这位记载甚少的裴妃也几乎再不见生平所历。
到中宗年间,她被追赠为哀皇后,再到唐玄宗年间,她得以祔于恭陵。
没能享受多久太子妃的荣耀,不曾登上后位的她,在死后享了皇后之礼,陪伴在了丈夫的东侧。
这陵墓的方位恰与汉时的帝后之陵方位相似,也遵循了帝后同茔而不同陵的规制。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继续与陵前的武将擦肩,想听它们讲出更多的唐时记忆,可那些记忆太遥远,太渺小,又被时光和战争阻隔在了千年前的地方,就连它们这些见证者都难以起口了。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石人之后,威武的走狮终于走来面前。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它昂首挺胸,阔步而行,威武略逊于顺陵的走狮,可雕刻却很相似。
它的虎牙尖锐,露于唇外,两耳竖立,向后微倾。
它下颚留有三绺须毛,颈后的鬃毛卷成螺旋状。
它的尾巴盘曲在身侧,毛发清晰。
它的爪子在时光的打磨中依旧尖锐锋利,身上有残损的性别器官。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绕着狮子转圈的时候,红树姐也溜达了过来,于是便与我一起看了起来,讨论着公母问题…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西侧的狮子与东侧类似,只是尾巴方向不同,但应是母狮。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从西侧神道折返,武将们仗剑而立,威严不减。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仔细观察,这如意履保留更为完整,但莲花台却粗糙了不少。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在神兽附近,我们再次与这群羊邂逅。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日日陪伴神道的它们,应该比我们更了解这里。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东西的土路上,恭陵的文保碑立在神道中央,面朝西侧。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文保碑边上,还有一块记载了恭陵的简介。
碑上显示整个陵园占地500余亩,四方四神门,灵茔呈覆斗形,长164米,宽146米,高22米…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从这里再望冢茔,翠柏形成了城墙的样子,封土就似宫殿一般隐于墙后。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今日出发晚了些时候,又在恭陵耗了比预想多的时间,所以原计划的和陵便只能留待下次了。
离去前,再拜感业之子。
唐孝敬皇帝恭陵·感业之子

因为写到李弘,本想顺手把先前2月去感业寺的部分加上来,但考虑分类问题,还是另起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