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元陵·兵不卸甲
 (2017-12-16 22:38:04)
	
			
					(2017-12-16 22:38:04)		| 标签: 帝陵历史旅游唐朝大唐荣耀 | 分类: 帝王の荒冢 | 
捧着章陵的大柿子赶往元陵,估计是到了饭点,下车的时候意外收获了发放的石头馍和水晶饼~
于是满载干粮,边吃边前往此次的目的地——唐代宗元陵。
来过富平县两次的我,都是因为交通止步在宫里镇的北周成陵,对地图上看似不远的几座唐陵只能存着下次再找机会来的念想…
于是满载干粮,边吃边前往此次的目的地——唐代宗元陵。
来过富平县两次的我,都是因为交通止步在宫里镇的北周成陵,对地图上看似不远的几座唐陵只能存着下次再找机会来的念想…
好在第三次来富平的时候,弥补了先前没有来成的遗憾…

元陵是唐代宗李豫的陵寝,位于富平县西北约15公里的檀山上。
墓主人李豫是前段热播剧《大唐荣耀》中的男主人公李俶。
乾元元年四月,李俶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豫。
虽然被立为了太子,但李豫与唐朝历代太子一样,这位置坐得并不踏实。
上元末年,肃宗皇后张氏趁着肃宗病重之时,欲废太子改立越王。
只是情节发展极具戏剧性,先是谋泄,张后被宦臣所执,接着也不知道肃宗是久病难愈还是因为这场政变受到了惊吓,当晚便驾鹤西去…
而此时,距离唐玄宗去世也不过10几日…
至此,李豫顺理成章地被宦官们推上帝位,成为了继他父亲肃宗后,唐史上少有的做了太子并登基的皇帝。
顺着乡间小道行出一段,我们很快便看到了远处废弃的工厂前边盎然而立的华丽身影。


这石人似乎与先前所见的唐陵石人有些区别。
其一,在于身材。
先前所见的石人多身材宽大,可这个从远处看就给人小巧之感…
这可能是代宗经历安史之乱,国家经济匮乏,人民食不果腹,所以石料就小了…
其二,是人物的衣着。
眼前的石人一眼便可看出是位武将,因为头上所带的是武官特有,形近进德冠。
此外,他齐膝广袖外着了两裆铠,下身穿着大口裤褶,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武将风格。


其三,是雕刻。

这石人似乎与先前所见的唐陵石人有些区别。
其一,在于身材。
先前所见的石人多身材宽大,可这个从远处看就给人小巧之感…
这可能是代宗经历安史之乱,国家经济匮乏,人民食不果腹,所以石料就小了…
其二,是人物的衣着。
眼前的石人一眼便可看出是位武将,因为头上所带的是武官特有,形近进德冠。
此外,他齐膝广袖外着了两裆铠,下身穿着大口裤褶,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武将风格。


或许因为这尊石像躲在土里,逃过了日晒雨淋和文  革时的破坏,所以保留相当完整。
虽说元陵建造时唐朝国库紧张,但从石人细腻的线条也能看出其精美程度。

在武将前吃完手里的东西,我上前细细看起这寂寞于此的将军。
透过他衣袖上的皱褶,紧握着剑的双手,你仿佛都能感觉到他时刻的警醒和那个时代还未散去的战火硝烟…

 
虽说元陵建造时唐朝国库紧张,但从石人细腻的线条也能看出其精美程度。

在武将前吃完手里的东西,我上前细细看起这寂寞于此的将军。
透过他衣袖上的皱褶,紧握着剑的双手,你仿佛都能感觉到他时刻的警醒和那个时代还未散去的战火硝烟…

李豫虽然身为长子皇孙,受玄宗喜爱,也最终登上了帝位,但纵观其一生,却似乎从未安稳过…
早年间,东宫暗藏危机,磨砺着这懵懂的少年。
而立时,他因战乱奔波,东征西讨,收复两京。
登基前,后宫忌惮储位,稍有不慎,便致失足。
登基后,政坛风起云涌,危机四伏…
他有收复失地,休养生息,安定时局之功,但也给唐朝的未来埋下了宦臣和藩镇的祸根,让他自己也在之后的岁月中不得不委曲求全…
唐史所载的兴衰荣辱,与他荣辱的一生何等相似?
如今,书卷已黄,墨迹已干,往事已矣,帝王也归了尘土…
这将军却仍立在此处…
早年间,东宫暗藏危机,磨砺着这懵懂的少年。
而立时,他因战乱奔波,东征西讨,收复两京。
登基前,后宫忌惮储位,稍有不慎,便致失足。
登基后,政坛风起云涌,危机四伏…
他有收复失地,休养生息,安定时局之功,但也给唐朝的未来埋下了宦臣和藩镇的祸根,让他自己也在之后的岁月中不得不委曲求全…
唐史所载的兴衰荣辱,与他荣辱的一生何等相似?
如今,书卷已黄,墨迹已干,往事已矣,帝王也归了尘土…
这将军却仍立在此处…
它眼神平静,双唇紧抿,背影落寞,已经看透了世事变迁,当初的无可奈何终究变成了泰然自若…


抬头望向道路的北面,远处的檀山只能见到淡淡的轮廓,路消失的尽头,可见其余几个石人掩藏在草木树影中,头多已不存…


离开武官,我们继续顺着村道向东。

地上带花纹的石碾很快又成了我们猜测的对象。

前方不远,一个与刚刚武官相对着的无头文官闯入视野。
他身材高挑,和前陵所见的石像生比依旧是瘦小的。
他大袖翩然,下裳坠地,手执笏板,形态恭谨。

转到身后的时候,我便被他衣服上精致的珠带吸引了。
边弟弟和我说这是文官身上的大绶。
回来查阅资料才了解到唐代官员朝服后绶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一般是双大绶或双小绶,能佩戴绶的人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阶,服朱衣素裳,衣服和绶带的大小颜色都是区分其身份的元素。
这帝王陵前的守卫者,想来身份自是不会低的。

从文官边的路插入北面的小道。

穿越了几排农舍,眼前再次开朗。

不经意转头,就看到了左手边最近的这个文官。
踩着松软的田泥绕到近前,终于可以一睹其面貌。
他头上所带与武官有异,应是进贤冠,这两种形象在之后乾陵的博物馆里都有看到。



继续向北,沿路的石像生破坏明显,不知道当年经历了怎样的浩劫…


行着行着,我才发现一路随着我们的小黑~
它腿脚轻快地已经率先上了前方斩城,在文官身后乖巧地蹲坐下来。
一直觉得狗是通灵之物,容易看到我们所不见的景色…
所以总觉得这只狗了解这里的一切,才会毫无恐惧,安然自若,像一个忠实的守护者般静静陪伴着这里的主人…
兴奋地想要捕捉它在文官前的萌态,结果爬高高斩城切面的时候,我直接滑了一下,给跪了…裤子跟着变了颜色,小黑也险些被我吓跑…


过了诸多文官所守候的田野,前方的各种牌子及阙址陆续出现。
据《旧唐书》载:“大历十三年,夏五月癸卯,上不康,至辛亥,不视朝。北都留守鲍防以北庭归朝。辛酉,诏皇太子监国。是夕,上崩于紫宸之内殿。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壬戌,迁神柩于太极殿,发丧。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十二月丁酉,祔于太庙。”
至于与李豫合葬之人,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
他的睿真皇后沈氏,源于吴兴,虽不及东晋南朝时王谢桓庾萧一类的世家名望,但也是南方的世家大族。
安史之乱中,沈氏未及逃离,被困于东都掖庭,后李豫收复东都,将她留在宫中,继续北征,谁知洛阳再次陷落,等到收复时,沈氏已经失踪,李豫派人寻访多年无果…
影视文学作品里对她的失踪有着诸多说法,但从史载的只言片语来看,代宗与她的情谊似乎并没有那么海誓山盟,反倒是她的儿子心心念念失踪的母亲,一直在寻找…
到宪宗时,将沈氏“祎衣备法驾奉迎于元陵祠,复置于代宗皇帝衮衣之右。”,算是与代宗合葬于此,但只是衣冠之冢。
而沈氏之踪,终归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豫的贞懿皇后独孤氏,可谓宠冠后宫。


抬头望向道路的北面,远处的檀山只能见到淡淡的轮廓,路消失的尽头,可见其余几个石人掩藏在草木树影中,头多已不存…


离开武官,我们继续顺着村道向东。

地上带花纹的石碾很快又成了我们猜测的对象。

前方不远,一个与刚刚武官相对着的无头文官闯入视野。
他身材高挑,和前陵所见的石像生比依旧是瘦小的。
他大袖翩然,下裳坠地,手执笏板,形态恭谨。

转到身后的时候,我便被他衣服上精致的珠带吸引了。
边弟弟和我说这是文官身上的大绶。
回来查阅资料才了解到唐代官员朝服后绶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一般是双大绶或双小绶,能佩戴绶的人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阶,服朱衣素裳,衣服和绶带的大小颜色都是区分其身份的元素。
这帝王陵前的守卫者,想来身份自是不会低的。

从文官边的路插入北面的小道。

穿越了几排农舍,眼前再次开朗。

不经意转头,就看到了左手边最近的这个文官。
踩着松软的田泥绕到近前,终于可以一睹其面貌。
他头上所带与武官有异,应是进贤冠,这两种形象在之后乾陵的博物馆里都有看到。



继续向北,沿路的石像生破坏明显,不知道当年经历了怎样的浩劫…


行着行着,我才发现一路随着我们的小黑~
它腿脚轻快地已经率先上了前方斩城,在文官身后乖巧地蹲坐下来。
一直觉得狗是通灵之物,容易看到我们所不见的景色…
所以总觉得这只狗了解这里的一切,才会毫无恐惧,安然自若,像一个忠实的守护者般静静陪伴着这里的主人…
兴奋地想要捕捉它在文官前的萌态,结果爬高高斩城切面的时候,我直接滑了一下,给跪了…裤子跟着变了颜色,小黑也险些被我吓跑…


过了诸多文官所守候的田野,前方的各种牌子及阙址陆续出现。
据《旧唐书》载:“大历十三年,夏五月癸卯,上不康,至辛亥,不视朝。北都留守鲍防以北庭归朝。辛酉,诏皇太子监国。是夕,上崩于紫宸之内殿。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壬戌,迁神柩于太极殿,发丧。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十二月丁酉,祔于太庙。”
至于与李豫合葬之人,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
他的睿真皇后沈氏,源于吴兴,虽不及东晋南朝时王谢桓庾萧一类的世家名望,但也是南方的世家大族。
安史之乱中,沈氏未及逃离,被困于东都掖庭,后李豫收复东都,将她留在宫中,继续北征,谁知洛阳再次陷落,等到收复时,沈氏已经失踪,李豫派人寻访多年无果…
影视文学作品里对她的失踪有着诸多说法,但从史载的只言片语来看,代宗与她的情谊似乎并没有那么海誓山盟,反倒是她的儿子心心念念失踪的母亲,一直在寻找…
到宪宗时,将沈氏“祎衣备法驾奉迎于元陵祠,复置于代宗皇帝衮衣之右。”,算是与代宗合葬于此,但只是衣冠之冢。
而沈氏之踪,终归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豫的贞懿皇后独孤氏,可谓宠冠后宫。
李豫不仅追封他为皇后,甚至不舍得将她的尸首运出宫城,想要在长安城东边找个随时能看到的地方建陵,后来在臣子劝阻下虽作了罢,不过估计是太喜欢了,三年后才将她下葬到庄陵…(这段不自觉想到了慕容熙…还好李豫算正常人…)
至于为何没有陪葬元陵,而是葬到了庄陵,现在的我们已不得而知…
这些秘密随着他们的下葬已经消失在时局变化万千的唐朝岁月里,无从追溯…
而这个庄陵与后来的唐敬宗庄陵,也让我十分疑惑…



在旷野间远眺朦胧的檀山,寻找着杨老师给我们所指的玄宫所在位置。

雾霭中,只能依稀看见一些山体的轮廓以及玄宫的大致凹凸。

大部队开始折返,我却还留恋于小黑的迷茫神色里…
周围的花椒飘香,微风缓和,水汽萦绕…
在陵前时不时张望的它,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至于为何没有陪葬元陵,而是葬到了庄陵,现在的我们已不得而知…
这些秘密随着他们的下葬已经消失在时局变化万千的唐朝岁月里,无从追溯…
而这个庄陵与后来的唐敬宗庄陵,也让我十分疑惑…



在旷野间远眺朦胧的檀山,寻找着杨老师给我们所指的玄宫所在位置。

雾霭中,只能依稀看见一些山体的轮廓以及玄宫的大致凹凸。

大部队开始折返,我却还留恋于小黑的迷茫神色里…
周围的花椒飘香,微风缓和,水汽萦绕…
在陵前时不时张望的它,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在村中找人问了下大部队的方向,我们赶忙去追。
当看到前方的队尾时,也无意中发现了身侧的文官…
我们以为大家没有注意,尝试呼唤了队伍也没人响应,最后就一起继续拉队钻进了草丛里,陪这位文官闲话。

大唐的光阴里,大唐的光阴外…
它在柿子树边饱经沧桑,身子被利器砍断,被风雨侵蚀,被时光消磨成如今的模样…


狗尾巴草还在他身前摇曳,带着簌簌的清响,淡淡的哀愁,诉说着安史之乱前后的荣辱之事…

向南不远,一只矮小的马出现在田间…
当看到前方的队尾时,也无意中发现了身侧的文官…
我们以为大家没有注意,尝试呼唤了队伍也没人响应,最后就一起继续拉队钻进了草丛里,陪这位文官闲话。

大唐的光阴里,大唐的光阴外…
它在柿子树边饱经沧桑,身子被利器砍断,被风雨侵蚀,被时光消磨成如今的模样…


狗尾巴草还在他身前摇曳,带着簌簌的清响,淡淡的哀愁,诉说着安史之乱前后的荣辱之事…

向南不远,一只矮小的马出现在田间…
尽管修复的马腿略有些突,但整体相当可爱~
至于矮小的程度,像传说中的于滇马。
马除了辔头马鞍立体外,胸前的杏叶等多数变成了线刻。
《旧唐书》中曾载过关于德宗想要厚葬代宗后被官员上书劝诫,“以有德者葬逾薄,无德者葬逾厚”最终选择从俭看,恐怕也是战后的唐朝经费短缺才使得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吧…
或许在千年的岁月里,它一直在无奈地哭泣着…
所以青苔爬满了它的脸庞,漫上了它的眼角,沾染了那一片泪痕,难以拭去…
大家与村民交流着这石人的情况,顺便聊聊家门口的柿子树。
时间关系,无法走全元陵四门,附上昨日所见的元陵东门蹲狮。
							
		前一篇:唐武宗端陵·青纱障目
										后一篇:唐宣宗贞陵·花草侵道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