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陵——无字碑歌(上)

(2017-11-24 20:22:57)
标签:

杂谈

帝陵

历史

旅游

乾陵

分类: 帝王の荒冢
双乳平地出,梁山水雾落。
浩浩怀远道,威威乾陵郭。
寂寞三门阙,唯余兽蹉跎。
武家女儿色,起手翻家国。
千古功与过,自留后人说。
乾陵——无字碑歌(上)
10年后,再次来到乾陵时才发现乾陵的壮丽远不止于南门神道和六十一番臣,而重走这条漫长神道,也多了不少新的见闻。
随刘老师参观过懿德太子墓后,我们便开往了乾陵的南门。
不多时,翼马入眼,我们的车也停了下来,这里便是乾陵的南门神道。
乾陵——无字碑歌(上)
虽然达到时间早,但此刻南门已经有不少旅行团在门口集合了。
乾陵——无字碑歌(上)
其实来前我一直把这次的重点放在走野陵,加之长假估计人多,对景点并没有啥期待,但今日走过了乾陵的四门后,这种想法就完全变了,而且今次之乾陵非彼时之乾陵,很值得一观~
附上景区示意图和《长安志·长安志图》中的乾陵图。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所,位于乾县城北的梁山上,也是唯一一座两位帝王的合葬陵。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系李世民的第九子,为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初封晋王。
贞观年间,因太子李承乾谋反,魏王泰涉嫌谋储,李世民考虑到“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所以选择了年幼的李治作为太子。
但不久后,李世民觉得李治过于仁弱,想改立吴王恪为太子,只是这个想法最终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作罢。
李治诚如李世民所想是个“仁”主,对自己的兄弟仁慈,甚至不忍加戮,但他并非无能懦弱之主,史称“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而观其在位期间,勤勉执政,改革科举,打击关陇势力,缓和内部矛盾,唐朝的人口得以稳步增长,军事方面,又平定漠北,破百济,灭高句丽,西突厥,扩大了唐的版图,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或许是之后武皇取唐代周的风波所致,这位帝王在史书上和演义中的评论总免不了为女色所迷,昏庸无能之类的评价,而他所作的贡献反而变得那么渺小了…
据《旧唐书》载,李治于弘道元年(永淳二年)十二月己酉晚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群臣上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于乾陵。天宝十三载,改谥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在他离世前,或许他已经感觉到了命不久矣,所以才会有“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感慨,但他或许不曾想过自己造成的二圣局面连自己都无力去改变,出于信任或是被逼,最后他仍将权利交给了他爱到痴迷的人,而他更不曾想到他一手扶起的皇后会掀起之后几十年的汹涌波涛,让李氏子孙和李唐的拥护之臣遭受灾难。
与他同寝的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十四岁时因美容止被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太宗驾崩后,武氏按照惯例前往感业寺为尼。
后李治在先皇忌日去感业寺敬香,与武氏相逢而泣。
不久,在王皇后的支持下,武氏被李治接回宫中,备受宠信,又陆续扳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成为李治的第二任皇后。
李治称“天皇”后,武后又有了“天后”的称呼。
加上她多智计,兼涉文史,李治在显庆以后,身体多被病扰,就将百官表奏都委任给天后决策。
武则天因此名正言顺的内辅国政数十年,形成当时的“二圣”局面。
虽然登上权利巅峰的女性在武皇以前便有不少,但正统王朝中除了当作男婴被灵太后推上御座的傀儡元姑娘,其余的女性基本都止步在了后位上。
恐怕不光李治没有想过,当时的人也都没有想到,武则天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从后位迈向了帝位,但细想想,若她当时不那么做,恐怕就会成为权利路上的牺牲品了…
作为有识人之智,有容人之量,也懂得驭人,治国之才并不输于男子的女人,她又岂会在后位止步,任人宰割呢?
所以她成了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巾帼,也是唯一真正意义的女皇。
虽然她有残忍的一面,但权利路上向来便是如此,加上她女子的身份,面前的阻碍自然也比其他人多更多。
重儒重理的宋人对她是评价难免有不公之词,却怎不见神都洛阳的辉煌?怎不见丝路上的喧嚷?怎不见万国来朝的荣耀?怎不见这上启贞观,下承开元的武周盛世呢?
白驹过隙,当这位女皇褪去龙袍重新换上凤衣,躺在乾陵的丈夫身侧时,历史已经走过了22年。
不知道泉下重逢的他们是否还会相拥而泣,是指责抑或安慰?是一句对不起还是未曾辜负所托?
这些早已无从知晓,而爱恨功过之事,终究不过一场唐梦,消散在时光烟雨里,徒留下梁山的迷蒙水雾,无字碑头的残痕,耐人寻味…
乾陵——无字碑歌(上)
晨雾未散,整座梁山被烟雾笼罩在其间,为我们的走陵增加了几分惆怅。
乾陵——无字碑歌(上)
看过翼马和华表,我们顺着神道向北而行。
松柏青青,如女皇的秀发~
两侧的石像生随着山势起伏一直延伸到远方。
神道置鸵鸟是从乾陵的神道开始存在的,所以当我们走到这里唐陵鸵鸟的始祖前,自然要细细观察。
乾陵——无字碑歌(上)
在刘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发现了巧匠的练手之作。
它藏在石刻背面的底部,简易的线刻,与正面的浮雕形态所差无几。
鸵鸟是产于非洲的生物,它通过丝路来到中国,早在唐高宗年间便有吐火罗使者来献此鸟的记载了。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我整个关注点都集中在了鸵鸟这蓬蓬的尾巴上~
想来唐朝的巧匠们也是见过鸵鸟的真容,所以才能将它的形象雕刻得如此栩栩如生。
右上是野生动物园的鸵鸟尾~
乾陵——无字碑歌(上)
紧随鸵鸟之后,是迎接的仗马与牵马人,据说这牵马人当初修复的时候粘错了方向,实际朝向应该和马头一样。
乾陵——无字碑歌(上)
这马一身盛装,攀胸上的杏叶与昨日在乾陵博物馆所见的花纹类似,我这才注意到精美的鎏金饰品原是带在这里的。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虽然破损严重,但我们仍能从残存的线条看出厚重的马鞍,小巧的马磴,臀上的火珠…
乾陵——无字碑歌(上)
仗马之后,几对儿官员们执着仪刀列在陵道两侧,神色肃穆。
偶然间发现其中一个石人,面上泪如雨下,不知道为何哭泣如斯,难道是女皇的仰慕者吗?…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拾级而上,神道的尽头,两方石碑映入眼帘。
右手边的这座便是著名的无字碑了。
无字碑为一整块巨石雕成,八条螭龙缠绕于碑首,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幅《升龙图》。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如今的无字碑,并非真正的无字,只是上面的字迹皆为后世所为。
自宋以来的文人学士游览时在此碑上题了不少诗文著作,或赞美,或缅怀,或指责…
可惜岁月难逃,这些碑上的评说多数已经消磨在了时间里…
在碑的南面,金人所题的少数民族文字及译文是所有题字中保留最清晰的部分,上面记载: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㠯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34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
这段文字提到了乾陵在金代时的修缮以及当时的周边环境,加上双语,对后世学习失传的语言有很大帮助。
乾陵——无字碑歌(上)
伫立在碑南观看,刘老师又讲述了他当初在无字碑上发现大约4200个网格,并且绝非后来所刻之物。
我们努力拉近观看,果然发现了这些整齐的网格,简单的说就像作文稿纸被放大后刻了上去…
据刘老师猜测,最初的无字碑可能碑文已经写好,所以在刻字前打好了网格,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再刻上去。
或许因为无字碑是后嗣所立,或因当时形势及武皇“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等关系,这碑文最终给我们留下了悬念,成就了女皇千古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的美誉。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与无字碑相对,在神道的西侧是记载李治生平及文治武功的述圣纪碑,该碑碑文由武则天亲撰,中宗李显所书,其内容恐有夸大的成分。
因为碑算上底座,断层和顶部刚好七节,所以也称作七节碑。
乾陵——无字碑歌(上)
碑的庑殿顶下四角有护法力士支撑。
他们身材魁梧,形象与弥勒佛相似,不知这是否与武则天自称弥勒佛下凡有关。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地面上,还可见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留下的碑亭柱础遗址。
乾陵——无字碑歌(上)
碑后,现残存两门阙遗址,而这就是我们在懿德太子墓中所见的三出阙。
乾陵——无字碑歌(上)
由底座可见其双层的“凸”字形。
乾陵——无字碑歌(上)
乾陵——无字碑歌(上)
绕到北面,很容易看出阙址上的梯形部分与周围的青砖有异。
据刘老师说,这些梯形的部分是用乾陵捡到的唐代的砖石还原的,好让后人更好的感受到唐的气息。
乾陵——无字碑歌(上)
与旁边的气孔偏大的现代青砖不同,这些唐砖泛着岁月的黄色,纹理细腻,存着一抹斑驳…
那青砖带露,往事如烟,盛唐的气息仿若还在昨日。
千年风雨后,高耸的阙台以被侵蚀殆尽,青瓦朱漆也终究褪了原色,再不复曾经的容颜。
乾陵——无字碑歌(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