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咏兰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芳兰》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赋得花庭雾》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文治武功堪称一流。《全唐诗》收录他的诗69首,其中就有兰诗两首。《芳兰》这首五言律诗,先描绘了在和煦阳光下的皇家兰圃的规模与气势,接着,从色、光、影、香四个方面,极为传神地写出兰花之美。最后将兰花品位与人格相联系,让人格高尚的人来采折,佩带在身上散发芳香,赋予了“兰当为王者香”之意。诗意开阔,借兰抒怀,咏兰寄志,颇具大唐气象。《赋得花庭雾》咏雾中兰园的美景,诗中用了“含”和“引”两个动词,将花色与花香拟人化。花色在雾中隐现,花香在四处飘溢。拂动的树使兰叶的碧色忽浓忽淡,淡红的花朵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兰花如同仙女,在遥远的天空隐现。雾里看花,活灵活现,用词绮丽,神韵天成。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漪兰操》
昔孔子自卫反鲁,隐居谷中,见兰之茂与众草为伍,自伤不逢时而托为此操。予虑在野之贤有未出者,故拟作篇。
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
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
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
於乎贤人兮,汝其予辅。
昔日孔子以兰自喻,本当为王者香,辅助国政,但自伤不逢时,跟兰花的命运一样,虽茂而只能与众草为伍。宣宗皇帝读孔子的《漪兰操》,对此十分感慨,顾虑有贤者在野,未被发现重用,故作《漪兰操》。其诗朴质,表达了宣宗皇帝渴望重用人才、贤人辅政的意愿和他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治国理念。
清代康熙帝(1654-1722)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秋兰》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云栖竹树甚茂幽兰满山》
山径纡徐合,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康熙皇帝喜爱兰花,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他写下的咏花诗中,咏兰诗写得最好。一首《咏幽兰》,从“难隐谷中香”、“无人亦自芳”
两个方面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赞扬幽兰高尚的品德和可贵的情操,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秋兰》诗,像是描绘了一幅康熙倚窗傍兰读书的景象。葱郁繁茂的兰花,在庭院中开着秀丽的花。幽香漫溢书卷,望着窗外倩影,静静地读着经史,多么惬意。《云栖竹树甚茂幽兰满山》,是康熙游杭州云栖时的写景之作,一步一景,一景一诗,有感而发,赞美大好河山。
从皇帝兰诗中可以看出皇家花园养兰很普遍,养兰赏兰成了皇家风俗。也看出皇帝治国大都尊孔崇儒,深爱儒家文化。孔子喻兰为君子,其兰文化也熏陶了皇帝,培养了皇帝爱兰赏兰咏兰的情怀,对弘扬兰文化作出了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