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字产生与演变看兰文化的起源

标签:
杂谈 |
古籍中明明是咏兰,何来咏蕑?
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有条原则,“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蕑因不合而废,新制兰字以代替,与蕑义。后人整理古籍便把蕑字改为兰字。我们现在所见的古籍都是后人整理的,原始材料早已不存在了。徐灏《段注笺》说,“经传所谓兰,大抵皆泽兰之类,世人以今兰当之,殊误”。意思是说,古兰是指泽兰之类的香草,有人把古兰当作今兰,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时侯的兰才是今兰?吴应祥《中国兰花》中说,“唐朝以前的栽兰古籍
翠环指下垂弯曲的条状绿叶;绿莎指带形叶的莎草。其形态特征与今兰相似。
宋《清异录》记五代“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诏苑今取沪溪美土,为馨烈侯拥培之具”。这新兰可能是今兰。笔者认为,仅凭这些模棱两可的诗句和记羹推断弊兰始于唐末或五代十国,是远远不够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考证。
宋朝已有兰花栽培是毫无疑问的。北来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说,“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者不若兰,其视椒标”。寇宗人《本草衍义》说:“兰叶阔而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在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以上形态特征的描述,确系今之兰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