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美术学科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2018-05-09 19:15:19)
标签:
教育 |
学校
教学材料
授课教师
授课学生
课程类型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美术这门课有所了解,对美术的认识有了一定浓度,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有旧知识的支持,可以温故而新。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起步慢,我在课中着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美术的魅力。
“欣赏评述”
从学生方面看,对欣赏课兴趣很浓,但不知道该怎样去评述作品.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造型与表现”
从学生方面看:对造型与表现课兴趣很浓,但不知道该怎样去表现作品。学生说不出道理,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绘画能力差。
“设计与运用”
从学生方面看:对设计与运用课兴趣很浓,但不知道该怎样去表现作品。学生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绘画能力差无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差。
“综合与探索”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综合•探索”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教材分析:
美术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本学期美术课本着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原则,提供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作为本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和基本技能,提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3.通过对美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及美化生活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
“欣赏评述”
1、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造型与表现”
1、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2、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造型与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与运用”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调研、研讨、设计、制作,去感受生活用品设计的美感。本课重点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综合与探索”
能力目标:
(1)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
(2)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与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情感目标: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欣赏评述”
(一)教学方式.
的眼界和认识空间。
(二)学习方式 合作研究,
(三)实施对策
(一)教学方式.
(二)学习方式
(三)实施对策
1.全面了解学情,既面向全体,也要兼顾个别差异,对于特长生和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知道。适当降低专业难度,提高全面素养。
2.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设计与运用”
(一)教学方式.
(三)实施对策
1.材料的准备工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力、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2.通过寻找、欣赏和收集素材,进一步启发新的想向力。
“综合与探索”
(一)教学方式.
(二)学习方式
(三)实施对策
1.材料的准备工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力、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2.通过寻找、欣赏和收集素材,进一步启发新的想向力。
实施对策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一)
(2)对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语言口头评价.
(二)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造型与表现”
(一)
(1)依据教学/学习的目标是本课对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的判断和评价。
(二)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与运用”
(一)
(二)
“综合与探索”
(一)
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反思一自我发现一欣赏别人”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个性、技术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