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分析教案
(2012-02-05 11:02:05)
标签:
科学 |
分类: 科学教案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鞋底花纹”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常见的力”、“地球的外衣”、“土壤与岩石”、“动物王国”“电的本领”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对地球以及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的概况有初步了解。
第三单元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土壤与岩石入手,了解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奇。
第四单元主要从我们周围的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涉猎多姿多彩的动物王国,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特征。
第五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手段揭开与电有关的相关探究。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能够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举和爱好。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三、教法学法
探究法
谈话法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①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②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四、教学实施策略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弹簧里的学问》《有趣的磁铁》《指南针》。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各种力的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一共6课,各用1课时,共用6课时。
1.小车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和假设;能积极寻找证据,解释假设;能利用器材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小车、木块、钩码、垫圈、线等。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物体:小车、足球、水桶等。问:怎样是这些物体运动起来?
指名回答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怎样使物体运动起来呢?指导组内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体会、认识推力和拉力。
(2)开展“让小车钻过山洞”的活动。
(3)开展“拉小车过桥”的活动。
(4)交流推力和拉力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推力和拉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特点。
(5)教师小结。
2.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小组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活动。课件出示记录表格。
(3)交流试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出实验结论。
(4)教师小结。
(三)自由活动
想办法让小车跑得又快又远。
(1)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2)学生自主探究。
(3)交流探究情况。
(4)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课堂总结,提出课外探究问题:我们试着来研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
2.玩滑梯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作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木块、直尺、棉布、线等。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提问: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说说自己玩滑梯的感受
(1)引导学生交流玩滑梯的感觉。
(2)做对比实验,认识摩擦力的特征。
(3)交流实验现象,揭示摩擦力的概念。
(5)教师小结。
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大胆猜想。
(3)小组活动,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探究表面光滑程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4)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铅笔盒摩擦力大小的条件。
(5)教师小结。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交流生活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3)讨论: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摩擦力对我们生活有负面影响?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的帮助?
(4)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5)课件出示摩擦力的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生活中用到摩擦力的事例。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支架、杠杆尺、钩码、蜡烛等。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玩跷跷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玩跷跷板时,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1)引导学生交流跷跷板的发现。
(2)集体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
(3)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师生讨论交流研讨这些问题的方法。
(5)教师小结。
2.想办法找平衡
(1)出示杠杆尺,提问:如何使杠杆尺平衡?
(2)大胆猜想。
(3)小组活动,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提出问题:在左右重力不等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杠杆尺的平衡?
(三)自由活动
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图示,介绍天平的知识与构造。
4.探究天平的简单使用方法。
(四)拓展活动
玩一玩蜡烛跷跷板,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提示:要注意安全。
4.弹簧里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
2.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3.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弹簧拉力器、握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圆珠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开展“拉弹簧比赛”活动,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1)引导:小组玩弹簧玩具,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玩弹簧玩具的发现。
(4)引导学生选择专题进行探究,填写活动记录。
(5)交流记录,整理发现。
(6)教师小结。
2.师生评价活动情况。
(二)自由活动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播放有关弹簧应用的多媒体资料。
2.学生交流弹簧的应用实例。
3.设计弹簧玩具。
(1)小组活动。
(2)集体交流。
4.师生交流、评价。
(三)拓展活动
设计一个装置,使高处落下的鸡蛋摔不破。
5.有趣的磁铁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乐于探究和发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有磁性,能指示南北方向,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各种各样的磁铁、曲别针、铁夹、塑料积木、木条、棉花、橡皮、铜钥匙、小铝盒等。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磁铁游戏“冰上舞会”,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玩磁铁,看看有什么发现。
1.认识磁铁。
(1)引导:仔细观察带来的磁铁,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活动发现
(4)教师小结。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引导:尽情玩玩你们的磁铁,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课件出示表格:
我们的游戏记录
(2)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活动收获。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出示游戏记录,轮流展示、交流活动收获。
(4)师生评价,教师总结。
(三)自由活动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6.指南针
一、教学目标
1.会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能尝试制作指南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体验到科学技术能为人类服务;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做成的;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及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指南针的使用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条形磁铁、指南针、缝衣针、剪刀、胶棒、透明塑料小碗、线、吹塑纸、纸片等。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指南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认识指南针的构造。
(1)引导:指南针是由哪些部件构成的?以组为单位观察。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活动发现。
(4)教师小结。
2.了解指南针的用法。
(1)提问:你能告诉老师指南针是怎样使用的吗?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3)指名演示。
3.课件出示指南针的发明史。
(三)自由活动
动手制作指南针。
1.
2.
师生评价。
(四)拓展活动
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确定周围物体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