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社会组织最小的单元,是人们生活的港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历史长河静水深流,道道年轮都记叙着每一年的故事。而我想讲的是我家这十年。
我的家在鲁西北的一个普通的农村,我的父母是这个村庄上普通的人。回眸家乡这十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两个字:变化!这种变化是全面的,因为它囊括了衣食住行;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因为它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因为它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这种变化是持续的,因为它一直在发生。
这十年,我家的黑屋变“亮房”
十年前我们一家4口人还挤在父母借钱建盖的60多平米的木架结构房里。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由于这个木架房建造时间久,房顶的木头柱子大多已经损坏,并且修补了多次,俨然成了“危房”。随着收入不断增多,我们家在2015年建了一座140多平米的崭新的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房。原先一扇扇小小的被塑料纸糊上的窗,现在俨然变成一个个明亮的大窗户。清晨,躺在卧室的床上看阳光照进来,感觉惬意得很。昔日的火炉也不见其踪,取而代之的是白白的大暖气片,我再也不用担心冬天会冻手冻脚了。
在农村,生活好不好,很大程度体现在住房上。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政策引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村已经有80%多的村民住进了“亮房”。平整的水泥道路在村内四通八达,崭新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拉家常。
这十年,年收入从千元变“万元”
我们村地处鲁西北平原区,过去产业单薄,种植业是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外出或就近务工等,群众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那么我们家是怎么走向富裕道路的呢?原先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由于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在2012年回到了家中。随后就没有再外出,而是响应起了政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的号召,搞起了蔬菜大棚。我们家建了两个冬暖式的蔬菜大棚,种植了各种新鲜的蔬菜:辣椒、茄子、豆角、黄瓜、西葫芦等。这不仅丰富了我家的“菜篮子”,也鼓起了我家的“钱袋子”,成为了我家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你还别说,都说城市的钱好挣,可是当你真正挖掘农村资源的时候,家乡也同样是可以发财的地方。这不,我父亲就是一个例子:通过种植蔬菜,我家的收益越来越好,而且也结束了一家人别离的状态。
当然除此以外,随着农业税的免除和国家粮食补贴的下发,我们家还不断地扩大承包耕地的规模,用于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我家种粮的面积已经到达了10多亩,介于气候原因,一般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单是粮食这一项收入也能达到两三万。
十年前,在我家卖几只鸡、几头猪,收入几百块钱,就觉得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一年一家人能攒得几千块钱,就很满足。现在说收入,都以万元为单位了。外出务工,普通工人一年能有五六万元,有一技之长的,年收入十几万的也不在少数。就农村妇女来说,接送孩子之余在家门口打打零工,一天也有百十元,一年两三万的收入总是有的。
这十年,出行由两轮车变“四轮车”
我家离县城其实也只有10多公里,十年前要到县城去逛个街,买点东西,卖点东西,大部分只能靠电动自行车,家庭条件好点的才会有一辆摩托车,有微型车、小轿车的也是极少数。
这些年,随着村内实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我们家也买了一辆四轮的电动轿车。此外我们村好多村民都买了轿车、微型车,有的还买了大货车跑起了运输。现在,我们村内就有300多辆轿车、30多辆面包车、20辆货车,而电动三轮车户均达到了1辆以上。现在在我们村,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不是空话,出行已经非常方便。
这十年,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漂亮
过去十年,茄子、土豆、白菜,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烹饪的方法也非常单一,我家逢年过节时才能吃顿肉。可如今却大不相同,我们家冰箱里最不缺的就是肉,鸡鸭鱼肉、牛肉、羊肉,不同的肉食换着花样吃,烹饪方法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现在的饮食不仅讲究荤素搭配,还要关注营养搭配,吃得健康,更吃得安全。
不仅吃得好,还要穿得漂亮。过去100元就买套衣服,破了补,补了再穿。现在很多村民全身上下一套就几百元、上千元,“漂亮干净”已经不是城里人的代名词了。
作为农村普通的一份子,从我家的变化中,你就可以看到我们整个农村变化的模样;从我家的变化里,你就可以想象得到我们农村生活是何等的蒸蒸日上。这种新变化、这种新模样、这种新生活,使得老百姓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富民强的道理;使得普通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好处和实惠。
时间是最富意义的变量,也是最为公正的朋友,充满魔力而又见证沧桑,得益于国家,在这十年时代在变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