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色列的水技术和农业技术可以帮助中国

(2012-07-12 18:31:37)
标签:

以色列

世界粮食奖

海水淡化

淡水供应

发展中国家

杂谈

分类: 文字杂谈

  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人口只有750万,但是在诸如清洁能源、可持续农业、水管理和环保技术等很多领域,却发展成为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国家,而这些领域正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http://s2/middle/6dc356b1gc49f7da8c761&690


  以色列水与土壤专家丹尼尔·希勒尔教授最近获得了“世界粮食奖”,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获此荣誉。此举恰逢其时,而且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它强调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以色列这个沙漠上的国家,曾面临干旱和人口膨胀的考验,但是却成功地克服了有限的资源和狭小的土地面积的制约,已经成为一个创新与技术强国。
  
  数十年来,以色列农业专家不断与各个国家共享他们的专业技术,这些国家包括增长最快的和最为富裕的国家,也包括地球上一些最为贫穷的地区。他们在食物和水供给方面创造出可持续的自给自足。
  
  近年来,以色列的专业技术在印度、非洲和中国大受欢迎,这些地区容纳的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这些广袤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深刻理解,不断升级的世界粮食危机(包括飙升的物价、不断扩大的供应缺口以及迅速的人口增长)已经在北非地区产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而且还可能预示着全球各地将发生更为糟糕的事情,这些危机将更逼近他们的家园。
  
  尽管危机不断扩大,但其根本导因——人口增长、可能导致大量耕种土地被淹没的气候变化、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以及运输成本——无一可能在近期缓解。事实上,它们还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我们周围不乏由以色列针对这些挑战提供的明智、可行且经济的解决方案示例。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被水所覆盖,但其中几乎全部(97.5%)是盐水。以色列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比例,而且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海水淡化领域的世界领导者。通过海水淡化流程,盐水可以转变为淡水,因而可供人类使用或用于灌溉。对于像以色列这样的沙漠地区而言,该流程绝对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淡水供应有限的非洲、中国和印度等广大地区,情况也同样如此。
  
  由于以色列淡水供应有限,而且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其灌溉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在灌溉技术、水管理和处理以及海水淡化领域,以色列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以色列拥有世界最高的水循环利用率,75%的废水获得循环利用,大部分用于农业。相比之下,在世界第二大水循环国家西班牙,仅有大约12%的水以这种方式获得利用。
  
  以色列长久以来已实现为本国人口提供粮食,在提高粮食产量的研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对于其获得的成功,一个令人吃惊的示例就是以色列奶牛,平均每头奶牛每年提供11,381公斤牛奶,大大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奶牛产奶量。美国奶牛产奶量为9,331公斤,日本7,490公斤,俄罗斯3,698公斤,中国2,832公斤,澳大利亚5,601公斤以及欧洲6,139公斤。试想一下,如果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场和牧场,一头奶牛的产奶量可以如何改变家庭生活。
  
  以色列政府一直持有开放的态度,愿意分享其知识,帮助为世界提供粮食。以色列国际合作中心MASHAV最初作为外交部的一个分支机构成立于1958年。该中心的农业项目,国际农业发展合作中心(CINADCO),在创建时的信仰依据就是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能够在其它面临与以色列曾经面临的相同类型的严重粮食挑战的国家中获得复制。MASHAV称,“以色列自有的水、资本和土地短缺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久经测试,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将其农业从传统作业方式向成熟的面向市场的生产方式转型。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与以色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对它们自己所面临的农业挑战。”
  
  以色列的创新使以色列定格为中国的天然盟友。中国有不到10%的土地适合耕作,而中国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干旱。中国的三十年改革已经给出了漂亮的答卷,它成功地让成千上万的民众脱离贫困,让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就是这次改革,给中国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且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用水水源都不干净。
  
  以色列和中国可以共同建设脱盐工厂、确保农民用水供应、利用太阳能净化空气。这种合作能为双方带来共同利益。
  
  以色列计划是以“传递事实,促进和平”为宗旨的非盈利、非官方教育组织,专为各类媒体提供以色列和中东新闻资料等服务。(来自:财经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