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841518257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袁飏先生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8,426
关注人气:
394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运命论》(李康)
(2011-08-18 09:46:29)
标签:
经史百家杂钞
文化
李康
曾国藩
袁飏
中国
分类:
国学分享
李康
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出处间的关系。他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的努力能改变的。而个人的穷达贵贱又受个体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通过列举
历史人物
与 事件,来证明上述推论。此文特别重在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 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曲折反映出魏晋之际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
李康(196?~265?) 三国魏
文学家
。字萧远。
中山
(今
河北
定县一带)人。性狷介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此文已佚,只有《艺文类聚》中提到《游山九吟序》:“盖人生天地之间也,若流电之过户牖,轻尘之栖弱草”),魏明帝异其文。初仕为浔阳长,有政绩。魏末晋初病逝。旧有集2卷,今佚。存《运命论》1篇,《文选》、《
艺文类聚
》均采录。
第一段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 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⑴,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 者运也。
第二段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⑵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
伊尹
,
有莘氏
之媵臣也,而
阿衡
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
尚父
于周。
百里奚
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
黄石
⑶之符,诵
三略
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
箓
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⑷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
周之翰
。”⑸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幽王之惑褒女也,
祅
始于夏庭⑹。曹伯阳之获
公孙强
也,征发于社宫。
叔孙豹
之昵
竖牛
也,祸成于庚宗⑺。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第三段
昔者,圣人受命
河洛
⑻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
武兴
者,六八而谋。及成王
定鼎
于郏鄏⑼,
卜世
三十,
卜年
七百,天所命也。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
仲尼
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
孟轲
、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第四段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
子西
;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
桓魋
;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⑽;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
叔孙
。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
子思
,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
子夏
,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候师之,
西河
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
屈原
以之沈湘,
贾谊
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第五段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沈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
于清
。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涂;求成其名,而历谤议于当时。彼所以处之,盖有算矣。子夏曰:“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故道之将行也,命之将贵也,则伊尹吕尚之兴于商周,百里子房之用于
秦汉
,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道之将废也,命之将贱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凡希世苟合之士,
蘧
蒢 戚施之人,俛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以窥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 脱遗。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盖见
龙逢
、
比干
之亡其身,而不惟
飞廉
、
恶来
之灭其族也。盖知
伍子胥
之属镂于吴,而不戒
费无忌
之诛夷于楚也。盖讥
汲黯
之白首于主爵,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盖笑
萧望之
跋踬
于前,而不惧
石显
之绞缢于后也。
第六段
故夫达者之算也,亦各有尽矣。曰: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何为者哉?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必须势乎?则
王莽
、
董贤
之为三公,不如
杨雄
、仲舒之閴其门也。必须富乎?则齐景之千驷,不如
颜回
、
原宪
之约其身也。其为实乎?则执
杓
而饮河者,不过满腹;弃室而洒雨者,不过
濡
身;过此以往,弗能受也。其为名乎?则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赏罚悬于天道,吉凶灼乎鬼神,固可畏也。将以娱耳目、乐心意乎?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
褰
裳而涉
汶阳
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椎
紒
而守敖庾、
海陵
之仓,则山坻之积在前矣。扱衽而登
钟山
、
蓝田
之上,则夜光
玙璠
之珍可观矣。夫如是也,为物甚众,为己甚寡,不爱其身,而啬其神。风惊尘起,散而不止。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利害生其左,攻夺出其右,而自以为见身名之亲疏,分荣辱之客主哉。
第七段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
大宝
曰 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盖以官行其义,不以利冒其官也。古之君子,盖耻得之而弗能治 也,不耻能治而弗得也。原乎天人之性,核乎邪正之分,权乎祸福之门,终乎荣辱之算,其昭然矣。故君子舍彼取此。若夫出处不违其时,默语不失其人,天动星回 而辰极犹居其所,玑旋轮转,而衡轴犹执其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贻厥孙谋,以
燕翼
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于斯矣。
作品注释
⑴玄同:混同,相一致。《晋书·陆玩传》:“臣闻至公之道,上下玄同,用才不负其长,量力不受其短。” ⑵里社:古
时村镇
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扮
榆社
。”《集解》引
张晏
曰“扮,
白榆
也,社在丰东北十五里。或曰‘扮榆,乡名,高祖里社也。’”《三国志·魏书·王修传》:其传云“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⑶黄石即
黄石公
,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
东海
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
秦始皇
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
谷城
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
高帝
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⑷语出《礼记·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⑸语出《诗经·大雅·崧高》,甫,指
仲山甫
,一作
仲山父
,
周太王
古公亶父
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申,指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
周宣王
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
,
申国
(今
河南省
南阳市
)开国君主。 ⑹“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于夏庭”,典出《史记·周本纪》:“昔自
夏后氏
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 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
莫吉
。 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 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 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
周国
。’ 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 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⑺“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典出《左传·昭公·四年》,大致意思为春秋时,鲁叔孙
穆子
与庚宗妇人所生之子,号曰“牛”,官为“竖”,称“竖牛”。颇受宠爱,年长,使参与政事,后酿成
祸乱
。庚宗,地名。 ⑻河洛,即《
河图
》、《
洛书
》。 ⑼郏鄏(jiá rǔ),周朝东都。故地在今河南省
洛阳市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鼎于郏鄏。” ⑽“屈厄于陈蔡”,典出《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作品译文
第一段
平治和混乱都是时运;贫穷和显达都是天命,富贵和卑贱都是际遇。因此时运将要昌隆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圣明的君主。而圣明的君主必然会拥有忠贤的臣子。他 们之所以能够相遇,这是不用谋求就能自然地交合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能够互相亲近,这是不用介绍就能自然地亲近的。他们倡导的事情必然会得到应和,谋划的 事情必然得到服从,在道德上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曲折都合乎符节。得失之祸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志向产生疑惑,谗言诬陷不能使他们的交情被离间,然后取得成 功。之所以能够如此,所依靠的难道仅仅是人事吗?(不,)那是天上所授与的,那是神灵所告知的,那是时运所成全的。
第二段
黄河水清的时候圣人就会诞生,里社清明的时候圣人就会出现,群龙出现的时候圣人就会被任用。因此,伊尹虽然只是有萃氏家陪嫁的奴隶,却能在商朝担任阿衡的职位。
姜太公
虽然只是在
渭河
之滨垂钓的贫贱老头,却能在周朝胜任尚父的高位。百里奚在
虞国
的时候,虞国不任用他,终致灭亡;在
秦国
的 时候,却能为秦国所任用,从而能使秦国称霸天下,并不是他因为在虞国时没有才能而在秦国时就有才能。张良接受黄石公授给的《符》书,诵读《三略》的学说, 并用以之游说于群雄之间,但他叙述出的言论就像如同把水投向石头一样,没有人接受它;等到他遇到了汉高祖,他叙述出的言论却如同把石头投像水中一样,没有 不顺从的。并不是因为张良在游说
陈涉
、 项梁的时候口舌拙笨而在游说沛公的时候巧言善辩。然而张良的话是一样的。不认识它为什么有会合与分离,会合与分离的理由就是神明之道。因此他们四位贤者的 名字能够被记载在典籍之上,他们四位贤者所做的事情顺应天道与人事,怎么可以量度其贤愚呢?孔子说:“清明在于自身,气志如同神明。所欲望的事将要来到的 时候,必然先有征兆。这就好像天上将要下雨的时候,山川之间必然会先出现云气。”《诗经》说:“惟有五岳降下了神灵,诞生了仲山甫和申伯。惟有申伯和仲山 甫,能够成为周朝的重臣。”这就叫做命运。这难道仅仅限于
兴国
的君主,乱世亡国的人亦像这样:周幽王被褒姒迷惑,为使褒姒一笑而弄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导致西周为犬戎所灭,自己与褒姒一起身首异处,而这样的祸患是从飞到夏朝的王庭之中的两条神龙交合的并留下
龙漦
的异事开始的;曹伯阳得到公孙强,让他处理政事,奉行与
晋国
绝交及入侵
宋国
的政策,最终导致
曹国
被宋国灭亡,两人都身首异处,而这件事的征兆发生在社宫的梦中;叔孙豹亲昵竖牛,让他参入政事,最终酿成祸患,这祸患的根源在庚宗那个地方形成的。吉凶成败,都是按照历数如期而至,都是不用谋求而会自行交合的,都是不用介绍而会自行亲近的。
第三段
以前,圣人接受天命,《河图》、《洛书》说:用
文德
接受天命的的人,传承七世或者九世就会走向衰微;用
武功
兴起然后承接天命的人,传承六世或者八世就会因为蒙受大难而时常遭受忧虑的煎熬。等到周成王在
周公旦
的 建议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宣告周朝正式建立的时候,使人占卜的结 果是周朝能够占据有天下并且传承不断的世数为三十,周朝能够存在的时间为七百年,都是上天所决定的。因此在周幽王、周厉王二王统治的那个时候,周朝的政纲 大坏;在春秋二霸之后,周代的礼乐的制度衰落。教化薄弱的弊病则在
周灵王
和
周景王
时开始严重起来,而狡辩诡诈的虚伪则在七国争霸的时候形成。残酷剧烈的统治到达极致,是在已经灭亡的秦朝被逐渐积累起来的,可贵的文明胜迹和
典章制度
,在汉高祖的时候被抛弃。虽然
孔仲尼
是至极的圣人,颜回、冉求是大贤人,揖让礼节都做到了规矩之内,并且能够在洙水和洒水之上和悦而正直地辩论义理,而不能遏制断绝它的发生和结束的命运。虽然
孟柯
和
荀卿
在体魄道德两方面都达到了圣人境界,并且从容地遵循正道,却也不能挽救天下走向
末世
的命运。而天下也终于沉陷以至于达到不可救援的地步。
第四段
凭借仲尼的才能,却不能在鲁卫两国得到器用;凭借仲尼的雄辩,却不能使他所倡导的政见在定公和哀公那里得到实行;凭借仲尼的谦让,却被子西所忌妒;凭借仲尼的仁义,却在桓魅那里结下了怨仇;凭借仲尼的智慧,却在陈国和
蔡国
受了委屈和贫困;凭借仲尼的品行,却在叔
孙处
招致诽谤。道足以
周济
天 下,而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言论足以经略万世,而不能在当时被信任;行为足以感应神明,而不能为世俗所包容。孔子应聘七十国,而没有获得一个君主的知遇, 驰骋于蛮、夏的区域,受屈辱于公卿之门,是如此的不逢机遇!到了他的孙子子思的时候,虽然他还没有达到贤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富厚却已经足以保养高尚的志 节,势力可以动摇人主,他游历所到达的地方,诸侯没有不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去登门拜访的,虽然登门拜访还有得不到宾客待遇的人。他的徒弟子夏,对儒学的造诣 仅仅停留在升入堂屋(而还没有进入内室)的阶段,退休在家养老,
魏文侯
请他当老师,
河西
的人都肃然归附他的道德,把他比做孔夫子,而没有人敢说离间他的话。所以说:平治与混乱是时运,贫穷与显达是天命,富贵和贫贱是际遇。然而后世的君子们,仅仅侍奉于一个君主,在一代一朝内叹息,屈原因此而沉入湘水,贾谊因此而发出悲愤,不也是错误的吗?
第五段
然而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它的原因就在于乐天知命。所以遇上它而不怨恨,处于那种状况而不犹豫。其身可以被抑制,而道不能委屈;他的地位可以被排斥, 但他的名分不可以被剥夺。就像水一样,疏通它就成为江河,堵塞它就成为深渊,蒸腾成云就会下雨,沉入地中就会湿润泥土。质地清洁用来清洗物体,却不会与污 浊混同;接受污浊以成就事物,却不会对本身的清洁产生伤害,因此圣人处于贫穷或显达之中如同处于一种情况。忠厚直率,敢于冒犯君主,独立超凡,与世俗相违 背,这是道理形势所使然的。所以树木如果高出树林,风必然把它摧断;土堆如果高出河岸,河流必然把它冲垮;品行高于平常人,众人必然非难他。前车之鉴不 远,翻车是因为继续按着旧的轨道走。然而志士仁人仍然踏着它走而不后悔,执着它而不丢失,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志士仁人们)将要用这种方法顺利地成就他 们的志向而得到名声。为了成就他们的志向,而甘愿在艰险的路途上承受风波;为了追求他们的功名,而在当时历经众人的谤议。他们之所以那样处置,是因为他们 自有其算计。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天道将要实行的时候,也就是命运即将显达的时候,所以伊尹和
吕尚
就 在商周二代成就兴盛,百里奚和张子房在秦汉两朝得到重用,这都是不须追求而能够自然得到的,不需要求而能够自然遇到的。天道将要废弛的时候,也就是命运即 将贫贱的时候,难道只是君子觉得它可耻才不做吗?(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君子知道这样做是不会有所获得的罢了。凡是迎合世俗、随便附合的士人,谗言献媚 的债人,照着尊贵之人的脸色俯仰,在势利之间曲折宛转。意见没有是非,赞美起来如同流水,言论没有可否,响应起来如同回音。将窥看形势作为精神要旨,把或 向或背作为变通之策。权势集中时候,跟从权势如同奔赴集市;权势失去时候,抛弃失权如同脱落遗失的东西。他们说:“名分与身体哪一个亲呢?得与失哪一个强 呢?荣与辱哪一个珍贵呢?" 于是就弄干净他们的衣服,注重他们的车骑仆从(的规模),贪恋他们自己的财富,沉迷于他们自己喜好的音乐和女色之中,脉脉然显示出自以为得计的样子。原因 就在于他们只看到龙逢、比干的身亡,而没有考虑到飞廉、恶来的被
灭族
;只知道伍子胥用属镂剑在
吴国
自刎,而不警戒
费无极
在
楚国
被诛杀灭族;只知道讥笑汲黯在
主爵都尉
的位子上白首到老,而不警戒张汤到头来死而以牛车出殡的灾祸;只知道讥笑萧望之跌倒在前,而不恐惧石显被用绳子勒死在后。
第六段
因此通达之人的算计,也各自算计不到的时候。所以说:凡人之所以奔走竞争渴望得到富贵,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是为了建立道德,必须显贵吗?那么周幽王、周厉王成为天子,还不如仲尼成为陪臣。必须有势力吗?那么王莽、董贤之为三公,还不如
扬雄
、
董仲舒
那样静养在家里。必须富有吗?那么
齐景公
的 千辆套四匹马的车,这不如颜回、原宪那样约束其身。那么是为了实惠吗?那么拿着勺子到河边饮水,也不过喝满肚子而已,离开房间而让雨往身上洒,也不过淋湿 了身子而已,超过了这个界限以后,就不能承受了。那么是为了名声吗?那么将善恶都写在史册上,诋毁和赞誉也将流传千载;赏罚悬挂在天道,吉凶显现于鬼神, 固然是可怕呀。那么是要使耳目娱乐,让心中快乐吗?如果命令御者驾驶车马游历五都的集市,那么天下的货物都会被陈列在面前。如果提着衣裳跋涉在
汉阳
的 山丘上,那么天下的庄稼就会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如果让梳着椎髻的士兵把守着敖庚、海陵的粮仓,那么堆积如山的粮食就会出现在眼前了。如果插起衣襟攀登在在 钟山和蓝田山的上面,那么夜光珠、宝玉之类的珍宝就可以观看了。如果像这样,为追求物付出得很多,而为自己付出的很少,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爱惜那虚幻的精 神。强风震动而尘土飞起,尘土散落而没有停止,六种疾病在前边等待着,五种刑罚在后面跟随着,利害在其左边产生,攻夺在其右边发出,这样还自以为看清了身 与名的亲疏,辨明了荣与辱的主客关系了吗?
第七段
天地之间的大德叫“生长”,圣人的大宝叫“爵位”。怎么才能守住爵位呢?那就是“仁”。怎么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呢?那就是“义”。因此古代称王的人,都是 凭借一个人的才能德行来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天下的一切来侍奉他一个人的。古代做官的人,都是希望凭借官职所赐予的权力来实行他的“义”,而不是因为贪图利 益而去作官的。古代的君子,都是将得到官位而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治理当作耻辱,而不将有能力进行治理却得不到官位当作耻辱的。推究天和人的本性根源,区别 邪与正的差异,权衡致祸与得福的门径,穷尽膺荣与受辱的算计,那是很非常明显的了。因此君子才会舍弃那个而采取这个。如果出仕和家居都不违背时令,默默不 语和说话都不失去其民心,天象运动、星辰回转,而北极星仍然停留在它原来的地方,玑旋二星仍然在顺时旋转,而
玉衡
和车轴也仍然控制在中间,既通达明白又富有智慧,并得以保全自身,遗留下那种能造福后代的谋划,来安顿敬事的儿子,我死去的朋友,曾经是这样做的。
----《经史百家杂钞》转引自百度百科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辨亡论》(陆机)
后一篇:
《徙戎论》(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