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当有“三不说”

(2020-03-25 16:08:49)

                    姜胜群


        做人当有“三不说”

 

  谈到说话,张中行先生有“三不说”——

 “一种是不说假话,比如依时风,要如背九九歌,说什么什么是真理,我或则躲开,不提这类事。万一躲不开,也说真话,是不信。另一种是不说大话,比如我既怕苦,又怕死,就不随着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有一种是不说官话。官话者,在上者喜欢听甚至限定说之话也。还可以变个形式,即话非原样,精神却合于最高指示是也。凡此,我都不欣赏,也就不收容于话下。”(《负暄三种》)

 

“三不说”,从字面上看,好像很容易。其实,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巴金等大师,都曾因说真话而困扰过。

 讲名气,知道巴金的人,肯定比知道张中行的人多。但如果提起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很多人就不陌生了——一个自私自利、不革命的知识分子。

 电影和小说,是文学作品,不能与生活中的原型完全划等号。但国人很喜欢联想,不愿意细想。这样一来,曾经是鼎鼎大名作家杨沫前夫的张中行,便倒了霉。


             做人当有“三不说”


杨沫的儿子老鬼说:“张中行这个母亲的前夫,日子开始不好过,人们对他冷眼相看。认为他就是小说中的余永泽,自私,落后,庸俗的典型。无形中,他被母亲的这本书弄得灰头土脸,在单位里抬不起头。”

 

张中行是河北香河人,祖上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36年北大毕业,当过教书先生。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研究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建国以来,一直默默无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借助宽松的文学环境,张中行如久埋尘土中的金子,大放光彩。不断有著作问世,“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纷至沓来。


         做人当有“三不说”


历经各种运动而不倒,看破红尘,超脱尘俗,心胸豁达固然主要,但坚守“三不说”,也为自己避免了很多麻烦。其实,以我对张中行先生的短暂接触,张老似乎还有一种“不说”,即降低人格的话不说。

 

 19871月,哈尔滨的文学刊物《小说林》,因刊登了河北香河一位作者写的《杨沫的初恋》,而陷入了一场麻烦之中。当时,我是《小说林》编辑部的副主任,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有幸在京结识了张中行先生。

 

 相处的几天中,了解了先生的身世,对先生的遭遇很是不平,尤其是在《小说林》的这场麻烦中,先生更是蒙受了不公。于是,我劝先生将那段历史写出来,披露与众,先生却连连摇头。他在后来给我的信中写到:

 “为文将取不才事,窃以为必不可;一,无可传也;二,无实求名,如丑妇卖俏,自己汗颜事小,为高人齿冷则事大。故敢请必放弃此议。”

 看,对尘封往事,虽然不是假话而是实话,不是大话、官话,而是平常话,实话实说而已,但有碍人格,断然也是说不得的。先生是学者,讲的是做学问,视真才实学如生命,一生唯此追求,怎会浪费时间和笔墨去搬弄那些不堪回首的陈杂往事?

 

          做人当有“三不说”


 据说,杨沫逝世时,有人打电话问张中行,是否参加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张老回答:“参加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


 当年自京返哈时,先生托我将其《文言和白话》的手稿带到哈尔滨,转交给黑龙江大学的吕冀平教授。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听过吕老师讲授的现代汉语语法课,是他的学生。返哈后,当我来到吕老师家,和吕老师谈论起张中行先生时,吕老师连声称赞不已:“大家学者也。”

 

 

不久,我收到先生寄来的两幅书法。作为插图,放入本文中。



        做人当有“三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