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章文宇
章文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9
  • 关注人气: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黄帝内经相契合的圣经中推拿理论与第一原则  ——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我所切入推拿的

(2017-12-23 22:38:23)

与黄帝内经相契合的圣经中推拿理论与第一原则

——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我所切入推拿的途径

 

朱正奇   朱正奇私立推拿诊所

 

关键词:窄门  宽门  神客在门  寻找即寻见  叩门门打开

 

摘要:圣经是一部重要的推拿文献。马太福音第七节有这样一段文字:“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毁坏的那门宽,那路阔,走的人也多;引到生命的那门窄,那路狭,找着的人也少。” “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这是两千年前的推拿理论与治疗第一原则。比对圣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等内容来源于推拿。这也是一些针灸前辈所走过的路。

 

在我真正阅读之前,我不知道黄帝内经中包含推拿的理论,推拿的原则,推拿的输穴。

直到我反复阅读圣经并比对黄帝内经,我才知道圣经中有推拿理论,推拿原则,才读懂并找到黄帝内经中包含的推拿理论、原则与输穴的理论。

圣经是一部被忽视的最重要推拿文献之一,是历史上记录最早、病例最多,反映一千九百年前史上辉煌推拿技术的文献,弥补了黄帝内经中的临床病例之不足。其理论与治疗原则与黄帝内经相互映辉。

 

圣经·马太福音第七节有这样一段文字:“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毁坏的那门宽,那路阔,走的人也多;引到生命的那门窄,那路狭,找着的人也少。”

在圣经之前的黄帝内经,其灵枢经中最重要的一段,即第二段,法天·九针十二原第二段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灵枢经·小针解第三:“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 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病所取之处也。”

灵枢经官能第七十三“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圣经与灵枢经的论述是如此神似,如此契合,如此简单。在无法判断是什么疾病,是什么病因的那个时代,重要的是守其门户。这应当是公元前已经存在的推拿基础理论,门是其中的核心。

 

门是什么?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门应当是输穴。

 

门在哪里?

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第六节有一段文字:“寻找,即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引向毁灭之门的宽门,就是病机,引向生命之门的窄门就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只要打开(窄门),疾病可以治愈。

引向生命之门,就是输穴 ,需要寻找,这就是圣经中的推拿第一原则。

灵枢经·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黄帝内经·灵枢经·法天九针十二原中:“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这就是寻找与叩门。

 

灵枢经·经水第十二:“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真也。”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灵枢经·背腧第五十一:“愿问五藏之腧,出于背者……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灵枢经·官能篇第七十三中:“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所在。”

“刺乎审切循、扪、按以手视按之,按其处应中而痛解,这就是”寻“字所表达的细节。循就是寻。

 

灵枢经·官能篇第七十三中:“知解结,知补虚实,上下气门。”这应当是推拿三原则。叩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则,即上下气门。

 

寻找的就是“门”,就是“节”,就是“会”,就是“输”。

 

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这就是推拿的第一原则。

 

这里的“输”,并不是现代针灸学、推拿学意义上不变的、固定的腧穴。是变化的,非固定的腧穴。

上述所摘录的灵枢经原文比对圣经应当是推拿的理论。

 

 

与黄帝内经,圣经时代的推拿疗效与治疗范围相比,现代推拿学科远远不如那个时代。现代针灸学科与五十年前相比,远远不如五十年前的临床水平。其根本原因是远离了“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这一推拿学科与针灸学科的第一原则。,只是根据已有的,机械的,不变的输穴理解去治疗疾病,从而游离在古推拿、古针灸之外。

 

在我离开上海中医学院之前,我也是游离在古推拿之外。

二十一年,我离开上海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开始了寻找腧穴的旅程。当时我并没有仔细地阅读圣经与黄帝内经,只是走了约二十年,当我重新阅读圣经与黄帝内经,才知道我走的正是寻门、叩门之路。

我的寻找与叩门的旅途源于几位针灸学科前辈的启迪。

恢复高考制度,我考入上海中医学院针推伤专业。

 

针灸见习时,我在黄浦区红光医院针灸科,带教老师是针灸泰斗陆瘦燕弟子王佐良主任,他告知陆瘦燕前辈有二个绝招:气到病所与烧山火透天凉。二个绝招现已失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国内针灸界兴起经络感传的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原针推系主任,时任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王卜雄老师是陆老的学生,曾与陆老前辈工作并作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室数据论证。王老师是经络感传的先行者与主导者之一。 征得王老师的 同意,我观摩了他的一个研究。

老师研究对象是哮喘患儿。他用针尖是钝的粗针按压在患儿手指的井,然后让患儿告知按压时的感觉与感觉的走向。一会儿,患儿告知有感觉从井穴处慢慢地沿上肢远端向近端走,最后到达胸部并停下来。这时患儿说胸部宽松了许多。

老师的研究使我对经络感传有了了解。

成人推拿实习时,我的岳阳医院带教老师是肖文贵老师。

某日,同诊室的梅犁老师未上班。他的一位时任上海市舞台美术家协会的先生来诊,我大胆地要求让我来治疗,肖老师同意了。这位病人患的是右上肢网球肘,在给他治疗时我有了一个想法,用经络感传的诱导来给他治疗。我先从外关穴上着手,因为耾骨外上髁处是伸侧肌群起点,而外关是伸侧肌群上的一个主要穴位。我施以一指禅推法,让病人告知穴位上的感觉,一会儿病人告知有一感觉并逐渐的沿伸侧肌群走向耾骨外上髁并停留下来。我让病人运动前臂,他告知疼痛减轻,但仍然有疼痛。我再取前臂屈侧肌群上的主要穴位内关穴,施以一指禅推法,病人一会儿告诉感觉有了,并沿屈侧肌群走向耾骨内上髁处并停留了下来。我再让病人运动前臂并手持木凳疼痛全部消失。几天后,再治疗一次,网球肘治愈了。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经络感传来诱导治疗疾病。我认为这就是气到病所。

以后我用相同的方法来诱导病人,逐渐找到了气到病所的规律。有顺向行走到病所;有逆向行走,需要用堵的方法改变其方向;有顺走一段停下来,要用接的方法来施行,使其到达病所。

气到病所,提高了疗效。

气到病所,使我找到了书本上没有的输穴一些规律。

 

针灸实习是在岳阳医院针灸科,带教老师是王剑主任。当时上海中医学院针推系主任奚永冮老师也在针灸科临床。征得王老师同意,一有空我就去观摩奚主任的治疗。与其他针灸师不同,奚主任针刺于皮肤,入针于 皮肤后,针会倒下。针虽浅但效果很好。然而他的学生几乎没有使用他的方法。

奚主任治疗中风后遗症,入针后病人手指运动当即改善。学过西医的我不敢想象。入针的点,我问奚主任是不是某穴位, 奚主任点头承认。然而,在我治疗中风后遗症,也同样使用奚主任所肯定的穴位,效果却不佳。是我的功力不够,还是其他原因?我再次仔细观摩奚主任,他治疗中风后遗症病人的穴位又不是先前用过的穴位。再仔细观察,似乎与所运动的肌键上皮肤有关,而不是我观念中的腧穴位置。之后我再治疗中风后遗症病人,并不从我以前观念上皮肤上的腧穴着手,而是从所改变运动的肌腱点上的皮肤去着手。当即病人手指运动改善。原来奚主任对腧穴的理解,不同于我以往对腧穴的理解,即书本上的理解。而是寻找所改变运动的肌腱上皮肤腧穴着手。这样的独特理解在黄帝内经皮肤论述中并未见到。

奚主任改变了我对书本上的腧穴理解。

 

1982年,我有幸由上海中医学院派遣到意大利米兰大学内外科医学院及其附属圣·拉菲尔医院讲学。同行的有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张时宜副主任,张老师也是针灸泰斗陆瘦燕前辈的高足,经常代陆老师出诊。

某日,一威尼斯来的七十多岁妇女由其女儿陪同来圣·拉菲尔医院治疗便秘。张老师先让病人躺下。在相当于大横或天枢穴上的左右皮肤各捏了一下,然后着针且只有米寸,左右各一针。第二天病人告知大便出来了。疗效之快,我很惊讶。针入很浅,只有半寸,且只有二针。而当时皮肤所捏的二下,使我感到很怪异。为什么要捏二下,难道是确认取穴是否正确?当时我虽对张老师说是大横或天枢穴其中的一个,张老师予以肯定。以张老师数十年的临床对于腧穴的位置,应该是了如指掌,那为什么还要捏二下,再着针。记得几年前我的同学,后在中医管理局任职的卜传文告知:他以前的老师经常观察尸体的标本,不知在看什么?我忽然醒悟张老师是在看穴位。晚上就餐时,我用激将法以肯定的语气对张老师说:“张老师,你看得出穴位。”张老师答:“是的,我的老师陆瘦燕也不知道。”至此我才恍然大悟,腧穴位置是看得出的,这也应当是陆老前辈的一个绝招。

以后我再治疗病人时,也看皮肤,触摸皮肤、肌肉的变化,来确认病人所患疾病腧穴位置的变化,疗效与治疗范围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扩大。

腧穴需要寻找。

 

1988年我离开上海中医学院,于1989年开设了私立推拿诊所,开始了寻找腧穴的旅途。

找到了属于推拿的输穴。

 

十九年后当我重新阅读圣经与黄帝内经,才知道这正是两部伟大经典所规定的推拿学科与针灸学科所必须走的路,这也是成功的针灸学科前辈所走的路。

 

寻找即寻见,叩门门打开,就是推拿学科与针灸学科的第一法则。

 

 

我所切入腧穴理解的手法,来源于一指禅推拿名家钱裕麟老师。

一指禅推拿的优点就是在运动中能寻找到输穴所在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