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戒尺”,让孩子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导语】有很多家庭又捡起了丢失多年的三尺戒尺,有部分教室里黑板的右侧又挂起了曾经那么庄严而熟悉而如今却早已陌生而无容身之地的三尺戒尺。于是,有一位教师也买了一把,放在客厅作为装饰,但也对儿子说:如有所犯,自罚一戒尺。有一次发现儿子有手长的毛病,还偷玩游戏,更有甚者,期末考前,熬夜甚至通宵玩游戏导致成绩直线下滑。这位老师本不想让这把戒尺有用武之地也不得不施展一下它的威力。结果母亲爱之心切,一句“你打我吧”不得不放弃这次“戒尺教育”。纵子之骄,溺子之娇,已经淹没了对孩子的理性之爱,让本来象征尊严的戒尺的威力鸡毛落了一地。
三尺戒尺遗失得太久,再想捡起谈何容易。但是,没有了“三尺戒尺”该有的威严,最终吃亏的只能是孩子。
最近看了两篇网文,慷慨颇多,一并发上,和大家共勉。一篇是《清华两名博士被退学:老师不严格,吃亏的一定是孩子!》
又有高材生被清退,这次竟是清华大学!
前几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出声明,清退了两名博士研究生。
这两个研究生一个是2013年入学的,一个是2017年入学的,但他们被退学的原因是一样的:长期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不禁令人唏嘘,进入清华是多少学子毕生的愿望,却被如此糟蹋。
无独有偶,不久前,深圳大学也一次性清退317名研究生。
自2017年3月以来,深圳大学未注册的研究生有218人,学习年限超期的有89人,成绩不合格的有10人。
为了保证“严进严出”,深圳大学对这批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
有人说,考上了研究生又不去读,不是浪费教学资源吗?
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太散漫,将来很难有出息。
想起前段时间广州大学也有72名研究生被退学,不禁令人怀疑:到底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孩子连书都不好好读?
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自由散漫,就是因为被宠坏了。
“玉不琢,不成器”,为了孩子好,一定要严格教育。
1、老师若不严厉,孩子凭什么成才。
近年来,关于“快乐教育”的言论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
老师的严格,仿佛成了一种错。
还记得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老师让两个没做作业的学生留下来补做作业,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他们。
两个学生哭着回家告状了。
于是家长冲到了学校,说当面训斥会伤害孩子自尊,留堂写作业也会侵犯孩子人身权益。
老师气不过,和他们理论,结果就被家长几拳打倒。
在此之后,老师再也没管过这两个学生了。
再后来,两个学生一个逃课飙车失速撞死,一个辍学去工地开铲车。
两棵好好的苗子,最后却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老师若不严格,孩子凭什么成才?
凭爱的热情?
只有爱,没有管教,孩子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或者是祸害社会的巨婴。
凭违心的赞美?
若孩子不辨是非,不知道自己的缺憾,更不懂自我纠正,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凭无底线的纵容和宠溺?
对孩子的错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
这样的孩子,绝不可能出人头地。
请告诉孩子:如果把纵容视作爱,那么老师其实“不爱”你。
教不严,师之惰,严师,才能出高徒。
不严,何以治学?
不严,怎能育才?
老师的教育,唯有严格,才能见效。
2、被老师批评,才是教育的幸运。
上周四女儿放学回家,耸拉着脑袋,很不开心的样子。
原来她上语文课时和同桌聊天,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答不出来,就被罚抄课文了。
我说:你上课不认真,被老师罚不是很正常吗?
女儿很委屈:可又不是只有我错了,还有同学在做数学作业呢!
我问:为什么老师不罚他们呢?
女儿答不出来了。
看着女儿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对她说:正因为你平时表现好,老师才会罚你。
这时候,女儿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跑回房间去做作业。
孩子错了,被老师批评、惩罚,十分正常。
你可能觉得老师多管闲事,但那是老师用他的方式在对你好。
你可能觉得老师戴“有色眼镜”,但老师其实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你可能觉得老师太“唯分数论”,但在老师眼里,学生的前程比什么都重要。
正因为学生在老师心中是可造之材,他才会格外关注,严格教育。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被老师批评,其实是一种幸福。
去年在同学聚会上,一个当初被称为“坏小子”的学生,特意回来感谢班主任。
他说,当年的他就是坏学生,逃课旷课、早恋飙车,流连网吧,一样不落。
连父母都觉得他没救了,任由他自生自灭,只有班主任还在管着他。
一个个早自习,一个个晚自习,一次次犯错误,都有班主任陪着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让他“迷途知返”。
“要是没有周老师,我说不定还会吃牢饭!”
还能被老师批评,说明老师还没放弃你。
当头呵斥与痛骂,总好过完全放弃,置之不理。
老师花了时间、费了精力来教育孩子,是孩子的福气。这一点,应该好好珍惜。
老师的批评,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养分。
3、管你最严的老师,其实爱你最深。
小时候很怕语文老师抽背,在全班面前哑口无言,实在太丢脸了。
一次堂上抽背,我因为只顾着看动画片忘了背诵,紧张得不得了,一直祈祷别抽中我。
她喊了我同桌起来,发现她磕磕绊绊背不出来后,干脆也点名让我背。
我当时面红耳赤,整个人都在发抖,一行诗都背不出来。
那节课上,语文老师罚我们站了半节课,我至今仍记得她当时批评我们的话:“你不是为老师而背,你是为自己背的。就算蒙混过关,欺骗的也只是你自己!”
是啊,我没背书,没学好,遭殃的也只是我自己。
而老师尽到了责任就行,她之所以一再惩罚、批评我们,就是“恨铁不成钢”,希望我们知错能改。
从那以后,我时不时想起老师的话,再也不敢应付学习了。
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才真正意识到老师的严格背后,都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还记得《老师·好》里的那个苗老师吗?
对着闯祸的学生,他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硬是将一群“小混混”扭转成好学生。
大家都觉得他不讲情面,严肃古板,算不上什么好老师。
但当他闯进派出所把学生捞出来,当他把整个月的工资捐给学生做手术,当他压着恐惧直面举着啤酒瓶的“坏学生”……
这样的一位老师,让多少人红了眼眶。
原来,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
每个人的青春记忆中,都能找到这样一位严格管教自己的老师。
他们对着犯错了的孩子,该骂就骂,该罚就罚。
不完成作业,留堂补做;调皮捣蛋,罚抄书,留堂,擦黑板;上课不听、开小差,罚站,罚抄书……
有一位网友写下这么一段话:“多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只是在高一的一节课上睡着了,现在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老师就站在你旁边,揪起你的耳朵,叫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球场,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
老师的严格,才是孩子未来的希望。
4、一个严苛的老师,改变一群孩子的命运。
网友@董氏大壮曾发表这么一段留言:
小学逃课,被校长痛打一顿,就再也不敢逃课了。
初中忘带东西,被老师罚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愧无比。
考试帮人作弊,被老师拧着耳朵提出教室,至此再也不曾作弊。
小时候的很多坏毛病,都被老师一一改好了,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犯。
“人当有敬畏之心,上敬天地,下敬亲师。”
“棍棒之下出孝子,也出良徒。”
当孩子身边出现一位严师,所有人都应该庆幸,因为孩子哪怕行差踏错,都尚有往回走的机会。
正如《老师·好》中的那群“熊孩子”,他们逃课、打架、斗殴……一次次堕落,早已成为别人眼里的“地底泥”。
若不是苗老师力挽狂澜,严格地管教,大声地骂醒他们,结果可想而知。
请告诉孩子:在你成长的路上,老师或许是最能改变你命运的那个人。
老师并不是圣人。
他有可能做了很多你讨厌的事,甚至限制了你很多方面的自由;他可能古板又固执,有时候对你的要求太过严格。
可是在学业上,在成长上,他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你犯了错,他一定第一个严格批评;你遇到事情,他一定第一个挺身而出。
他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对你好,哪怕不被理解,甚至被委屈。
可是他始终知道,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只有他足够狠心,你才能走上正路。
所有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样的。
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了你,那个严厉批评你的老师,哪怕你跌落悬崖,依然会拼了命抓住你双手。
把戒尺还给老师,让孩子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别怪老师狠心,这把千年而来的戒尺,自有它的意义。
版权说明:本文经「育才家园」(微信号:YuCai_JiaYuan)授权转载。育才家园专注于
4~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老师、父母、学生的好伙伴!
另一篇是《这位导师为何要开除自己的研究生》。
前不久,美国克瑞顿大学袁劲梅教授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我从《2018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上读到了她郑重地写给那位研究生的一封长信《我就不该录取你》。此信写得充沛情理,言之谆谆。
袁劲梅教授创建了克瑞顿大学“东西方比较研究”专业,共接纳过11位研究生。“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11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那么,袁教授所要求研究生的标准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遵循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研究生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在袁教授看来,“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而那位研究生的“失败”,与其说是学问没做好,不如说是做人失去了底线,或言之,做人的“失败”导致其失去了专攻学问的定力。
那位研究生被导师除名,委实是咎由自取。其“失败”在于——
读书“机巧”。他以做生意的那套“机巧”用在了做学问上。研究生做学问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识。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扩散无知”。而那位研究生厌恶读书,“我要求的必读书,你不是没读,就是没读懂”,他常从网上寻找搜罗一些猎奇的信息充当学问,哗众取宠。因此,袁教授下了一个评语:“你学识基础很差”,且“不肯弥补这个致命缺陷”。
以社交替代学术。袁教授认为:“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然而,那位研究生则不然,他与导师交流时,“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一个人的社交,可能会结识某个名人,也可能会像“我的朋友胡适之”那样谬托知己以抬高自己而“出名”,但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它要的是沉潜,“坐冷板凳”。那位研究生决然做不到这一点,光借社会“名人”来掩饰自己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袁教授奉劝他:“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学问。”
最令导师犯忌、憎恨的是那位研究生的抄袭问题。克瑞顿大学校规有定义:学术论文7%以上雷同他人就是“抄袭”。那位研究生写论文常是从网上复制了东西,拼凑起来敷衍成文,这种“想找捷径、借以掩盖自己的基础差和没有治学能力的缺陷”的作派,袁教授曾多次批评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反而强词夺理,抱怨导师“不宽容”。作为人品正直、学有建树的导师,袁劲梅岂容如此学生自欺欺人、玷污学术?
据悉,那位研究生得知导师要除名,他强烈要求“保留学籍”,结果被克瑞顿大学研究生院董事会驳回。这当然是一个罕见的个案,但对莘莘学子确实有一定的警策意义,尤其是那句“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训语更是具有普遍的价值取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