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仇状》译文

(2013-08-24 10:22:40)
标签:

杂谈

历史

复仇状

 唐宪宗元和六年秋九月,富平县人梁悦为报父仇,杀秦杲,自诣县请罪。敕:复仇,据《礼经》,则义不同天,征法令,则杀人者死。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有此异同,固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奏闻,朝议郎行尚书职方员外郎上骑都尉韩愈议曰:

 唐宪宗元和六年秋季九月(公元811年农历9月),富平县人梁悦为父报仇,杀死仇人秦杲,自已主动到县衙投案请罪。宪宗皇帝诏令称:“有关复仇的规定,若根据《礼记》的说法,在道理上说与仇人应是不共戴天的,但若引证法令条文,杀人的人就应当处以死刑。礼教与法令两项,都是帝王实行教化的重大根据,既然其间存在着这样的区别,固然应当通过论说辨析商量明白,应该让尚书都省召集有关人员共同评议,奏报闻知。”时任朝议郎行尚书职方员外郎上骑都尉的韩愈议论认为:

  伏以子复父仇,见于《春秋》,见于《礼记》,又见《周官》,又见诸子史,不可胜数,未有非而罪之者也。最宜详于律,而律无其条;非阙文也,盖以为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

 臣下认为儿子替父亲复仇,在《春秋》、《礼记》、《周官》等典籍中都有记载,数都数不过来,从来没有因此而治罪的。按理说这是最应该被详细写进法律条文里去的,但是现行刑律中没有关于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的条文;这并不是出现了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字,假如不允许为父报仇,便伤害了孝子的心愿,而且又违背了先代帝王的教训;若允许为父报仇,人们便将会凭借着法令擅自杀人,从而就无法阻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了。

 夫律虽本于圣人,然执而行之者,有司也。经之所明者,制有司者也,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者,其意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唉,法律虽然原本是圣人制定的,可执行法律的却只是一些普通官吏呀。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经书条文中明确的,是由官吏们掌控的呀。所以圣人在经书里将此中的含义反复强调,而在刑律中又将此类条文深深隐没,圣人的用意是让执法的官吏一概本着法令裁决,而让尊奉经学的人士得以援引经典而加以议论周官》曰:“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周官》说: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再次寻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义,宜也,明杀人而不得其宜者,子得复仇也。此百姓之相仇者也。公正合宜的举动,是可以的,公开杀人而且做得不够合适的,儿子是准许复仇的。这就是老百姓之间的相互仇杀啊。《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公羊传》说:如果父亲无辜被杀,儿子复仇是可以的。不受诛者,罪不当诛也。不能忍耐父亲被无辜杀死这种遭遇,所犯罪行还不到杀头的地歩。诛者,上施于下之辞,非百姓之相杀者也。如果把罪人杀死,就是皇上强加给普通老百姓的托词,就不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相互仇杀。又《周官》曰:“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周官》又说:凡向人复仇的人,[事先]书面报告司法官,杀死仇人就无罪。言将复仇,必先言于官,则无罪也。也就是说将复仇这件事情,必须事先报告给司法官,再去把仇人杀了就不算你犯罪。

 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怜孝子之心,示不自专,访议群下。如今皇帝如此关心法令制度,是想留下为自己服务的,不仅爱惜官吏们如此遵守法令,又怜悯孝顺父母儿子的心意,又要表明自己不独断专行,咨询我们这些僚属和群臣。臣愚以为复仇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我认为复仇虽然名义上是相同的,但是事情的原由是不同的。或百姓相仇,如《周官》所称,可议于今者;有时候是平民老百姓之间的相互仇杀,正如《周官》所说,现在就可以讨论。或为官所诛,如《公羊》所称,不可行于今者。有时候是触犯刑律被官家(执法机关)所杀,正如《公羊》所说的,在如今就是不允许的。又《周官》所称,将复仇,于士则无罪者,若孤稚羸弱,抱微志而伺敌人之便,恐不能自言于官,未可以为断于今也。《周官》又说,你将要复仇,向司法官吏告知就没有罪行可言,假如是无父或无父母的幼儿或贫弱无依的百姓,心里存着微小的复仇志愿且伺机观察对手的便利,恐怕就不能事先亲自告诉司法官吏了,未必可以认为今天就能断定了。然则杀之与赦,不可一例,既然这样,那么是处以死刑还是免除和减轻刑罚,就不可一概而论。宜定其制曰:凡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申尚书省,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宜而处之,则经律无失其指矣。应当将所规定的此项制度表达为:凡是为父亲报仇的人,事情被举发后,应当一概申报尚书省,由尚书省召集有关人员计议奏报,斟酌合理的情由作出应有的处治。这样,经书与刑律(道德与法律)便都不会失去各自的意指了。

 于是杖一百,流循州,今广东惠州府。后遇赦旋里。因此,对梁悦处以一百杖刑,流放到循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府。后来幸遇皇帝大赦天下不久便回到故乡。

    峕大清嘉庆六年春三月吉  西梁裔孙仝刊 当时(刻石时间)是大清朝嘉庆六年春季三月(公元1801年农历3月)一日   西梁堡(富平县昌宁村梁家)后代子孙共同(捐资)雕刻。

 

---《复仇状》。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九月,有富平人梁悦者为报父仇而杀人,且自束归罪,听凭发落。唯此类个人复仇案件直接涉及“王教之端”的“礼”和“法”,而刑官、有司并无明确的律条为判决之依据,一时竟不知所措。不过复仇案件已为世人所注目,其影响之大亦轰动朝野,以至于不得不提交朝廷圣裁。遂有宪宗专为此下诏作廷议之举。其诏曰:“在礼父仇不同天,而法杀人必死。礼、法,王教大端也,二说异焉。下尚书省议。”而是年秋,韩愈正值从河南令任上擢升为尚书职方员外郎,便应诏写下了此篇《复仇状》。清嘉庆六年三月(公元1801年),族人在修建梁悦祠堂时,将其文镌刻镶嵌在祠堂正中墙壁内,供世人瞻仰学习。如今梁悦祠堂内署有“西梁裔孙仝刊”的韩愈《复仇状》石碑,就是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元1943年)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祠堂时,从破损的老祠堂内迁嵌至此的。

 以上内容《复仇状》为首次翻译,在此之前没有完整版本,全文断句参照前几年我的父亲梁崇俊先生遗文,翻译完成后经母亲刘淑莲女士多次斧正。敬请各位朋友及我的族人们指正。

            ----孝梁8月21日完成于夏都新闻大厦寓所

               (此文不得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富平十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