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端康成文学创作风格
(2010-11-13 10:36:22)
标签:
文化 |
摘要:海纳百川,包容乃大,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川端康成在创作上就很好的把本国古典主义文化传统和优秀外来文化相兼容。他的小说中有浓厚的“物哀色彩”和“死亡意识”,作品始终贯穿着悲与美的交织。他这样的创作风格主要受到身世家庭、文化背景、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创作风格、物哀色彩、死亡意识、悲而美
一、
二、
川端康成的这种死亡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身世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幼年时候,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少年时期,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赫然长逝,这种内心的创伤遗留终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孤独、感伤的个性,以至于觉得对于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他在宗教信仰上很尊崇佛教教义,他把死看做是最高的艺术,那是美得一种表现,即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他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与人物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在《雪国》中,美丽可人的叶子在遭受到感情的落空,孤独伤心之余,最后死于一场火灾,在没有看见尸身时,是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的,当驹子发现时也只是留下了空荡的悲鸣“这孩子,疯了,她疯了”。一直在作品中作为配村人物的行男虽然没有许多的言语描写,但是他的影子却贯穿了全文。他夹杂在驹子和叶子之间。驹子的对他是漠不关心、叶子对他却是情真意切、然而驹子却又钟情与爱恋叶子的岛村,这样的情感纠葛,简直像是在上演一部蹩脚的偶像剧。后来作品是以行男的逝去、叶子的离开,让作品余音袅袅,韵味无穷……可死亡的阴影,无不让人凄凉一大片。就像最后描写岛村看见叶子死去时的心境“当他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地一声,向岛村的心头倾斜下来”。川端他这种对死亡的描写,同时更加重了作品悲的气氛。在《千只鹤》这部作品中同样也描写到了死亡,在菊治和太田夫人纠缠到一起之后,女儿文子不能忍受母亲这样荒唐的行为,竭力的劝阻,以至母亲情到深处不能自拔,选择自杀的方式断掉思恋的痛苦。而文子姑娘后来发现自己也喜欢上了菊治时,期间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后来没有自杀也是选择离开,那种似见非见,要看不看的纠结情感还不如选择早点离开。菊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处在亡父的情人和女儿之间,也是倍感郁闷。对太田夫人的恋恋不忘,对文子小姐的有所企图,在亡父另外一个情人近子的挑拨和言语攻势下,身心疲惫,自杀的念头也是常常出现在脑海里。幸好后来有稻村小姐的陪伴。可见川端康成对于死亡的描写是情有独钟。他这种“死亡意识”和“物哀色彩”的融合让作品透露出了说不尽的忧伤。
三、
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既是美的执着追求者和探寻者,也是人生的执著追求者和探寻者,他对人生的追求和探寻主要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和探寻体现出来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川端在文学创作上还有很多的写作风格,
对川端康成的了解很片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知之不多,在这段时间对他的简要了解中深刻的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成长,必须得兼容并包,不管是思想还是文化。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还会加重对川端康成的了解以及他写作风格的探讨,以上就是我对川端文学风格的浅谈。
参考文献:
【1】《雪国·古都》[日]川端康成/著,高雪芹/译,沈阳出版社,1999.9
【2】《雪国》[日]川端康成/著
【3】《千只鹤》[日]川端康成/著,唐月梅/译,国际文化出版,2006.6
【4】论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付红妹,张虹,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4
【5】佛禅的无常观与川端康成的“虚无”及自杀,吴舜力,宁夏社会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