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中温蜡硅溶胶工艺生产的厂家邀请我去看看,现场发现生产的铸件毛刺现象很多,这样的铸件在后处理工序要经过打磨和抛丸消除, 既费工费时, 又影响铸件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有的毛刺出现在凹槽、文字及图案处, 很难打磨,造成铸件报废。因此控制消除此现象刻不容缓。
在此我作个简要的分析和消除的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毛刺一般发生在铸件表面, 呈连续或断续不规则的凸起, 形成毛刺飞边。铸件上任何表面都可能出现毛刺, 特别是在大平面或大铸件上, 更易出现。形成毛刺的主要原因是型壳干燥工艺不合适, 脱蜡及型壳焙烧选择不当。当然毛刺缺陷是一种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且, 同样条件下碳钢件一般不出现毛刺而奥氏体不锈钢易出现。
我在生产中的消除经验主要如下几点:
(1)面层和第二层干燥间温度应控制在20~
24 ℃范围内, 理想控制点为22 ℃ , 湿度控制在60%~ 68%范围内, 理想控制点为64%, 不吹风干燥或微风干燥。背层干燥间温度为21 ℃ ~ 25 ℃ 。理想温度为23℃, 湿度在50%~ 56%范围内, 理想湿度为53%。吹风干燥。 当干燥间温度有急剧变化时, 对型壳裂纹及铸件毛刺有很大影响, 最好控制6 h 温度变化量不超过2. 5℃。虽然湿度变化影响不大, 但仍应尽量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
(2) 干燥时间确定为8~ 10
h。干燥时间太短,,型壳干燥不透彻是影响型壳裂纹与铸件表面毛刺的重要因素。必须保证型壳干燥透彻, 否则对铸件表面毛刺影响很大。
(3)蒸气压力控制在0.
75~0.80
MPa 内,,关键是压力提升速度控制在前10 s 内达到0. 48
MPa 以上即可。脱蜡时间以10
min 为宜。按以上工艺控制, 普遍效果较好。
(4) 焙烧时间则控制在40~ 50
min 范围内。在型壳焙烧时先升温至950 ℃,然后保温, 在浇注前5~ 7
min 内再升温到1050℃ ~ 1150 ℃, 基本可以消除冷隔缺陷, 而且表面状况也好。
经验之谈:通过这几点的控制改进,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by 习松
-----------------------------------------------------------------
http://s14/mw690/0020Ajqvgy6S8yXtWmFed&690
http://s1/mw690/0020Ajqvgy6S8yXH1vOd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