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与七绝的格律
(2010-11-09 20:55:06)
标签:
杂谈 |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七绝类型一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律诗)两大类,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一般是指近体诗。
一、古体诗分类:
主要分为8种:1、五古;2、七古;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8、古绝,不粘不对。
古体诗的特点是字数、句数不限,押韵自由,平仄无规,不讲对仗。
二、格律诗知识
(一)、平仄。律诗讲究平仄,因此才会有阴阳顿挫的节奏美。
例如: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交替,而在对句中对立。
(二)、音韵。作诗用韵是体现声韵和谐,并构成回环之美。
由于传承和地域变化,古代的平仄分为五声,当代已变为四声,一般都参照《平水韵》106部;也可以用《当代新韵府》。用韵一般用同一韵部的字,首句或末句也可用邻韵。
(三)、对仗。也叫对偶,即平仄词义相对,是诗歌特有的视觉艺术。五绝、七绝可以不对;律诗八句则分为:首、额、颈、尾四联,一般中间两联必对。对联种类则有扇对、借对、流水对等等。
(四)、句式。主要是平仄的相对、相粘。
1、避免“犯孤平”,即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2、避免“三平调”即一句诗结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
3、避免“三仄脚” 即一句诗结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
具体的平仄句式可以自己找几首诗画一下平仄变化。
摘编自钱明锵之《快速写诗手册》
格律是诗歌的固有形式,能守则守、却不能死守,因为形式最终还要服务于内容。
创作中应该“尊古不复古”的态度,力求驾御格律,而不是做格律的奴隶。
个人体会,一管之见而已
诗 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近体诗的对仗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
……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略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注:别,入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注:啄、足、白,入声。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四、绝句(一)律绝(略,与律诗类似,各取前四句)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九、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十、近体诗的对仗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注: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如: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
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其实诗的基本句式就四种,七言只是五言的扩展(可平可仄字有规律)。记住这些后,再掌握粘对规律和拗句拗救,诗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