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达拉宫》第一课时说课稿

(2011-05-05 13:46:5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素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布达拉宫》的第一课时,这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整合教学的课例。现在,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流程图。我把说课内容分成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板块。
   
一、说教材:
   
说教材这个板块分成四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

位于青藏高原的布达拉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它的建筑、收藏、风俗、文化,学生都不太了解。即使通过书籍、网络查阅资料,也只是肤浅的知晓而已。因此,教师应在让学生学懂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去体验布达拉宫的魅力所在。由于是第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体验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使学生感受布达拉宫无穷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

2.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3.学习搜集并整理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并运用资料的能力。

4.初步了解列数字和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歌曲、画面引导学生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创设教学氛围。

2.导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理解布达拉宫无法估量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即布达拉宫的外观和布局是什么样的。

(四)教学难点:

明白布达拉宫宫殿的特点,尤其是白宫与红宫的布局。如:白宫怎么成“凹”字形,红宫怎么“形似双手捧着一座佛塔”。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整合的方法。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图片的运用 课文中像 “鳞次栉比”“法幢”等词语较难理解,结合图片感受,可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与感悟。

2、歌曲、乐曲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辽阔与高远,为解决“令人震撼的美”学生体会不深的问题,引入了歌曲《青藏高原》和乐曲《命运交响曲》。

3、图片上勾画、做动作 白宫与红宫的布局,即:白宫怎么成“凹”字形,红宫怎么“形似双手捧着一座佛塔”是学生学前的盲点,在图片上勾画、做动作,可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综上分析,我适当地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初步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激趣引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悟“美景”、总结全课、结束本课,引趣下文。下面我配合教学课件具体的来讲一讲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首先,播放西藏风光图片(背景音乐青藏高原),导入新课。教师顺势引入: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一座圣城——拉萨。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之巅, 建筑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这样,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质量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我提出了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什么布达拉宫享有这么高的盛誉呢?于是学生就会把自己手中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展现给大家。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把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词。尤其是 “鳞次栉比”、“法幢”等词语较难理解,结合图片感受,可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与感悟。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布达拉宫的。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建筑(雄伟壮丽);收藏(浩瀚繁富)。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我设计一个问题:可以用文章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其雄伟壮丽,浩瀚繁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过渡句(布达拉宫不仅外表令人叹为观止,还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馆。)理解“叹为观止”,“宝物荟萃”。总结:这样承上启下的句子叫“过渡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和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使这种感受得以深化和细化,为下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收集资料,品悟“美景”

这里我分为五部分。

由于第一课时重点品悟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心观察布达拉宫.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然而然就引出对2-6自然段的学习。 学生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并交流.引出对远望、仰望、面积、宫墙、颜色五方面的学习。(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丰富语感的过程。)

为了达到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的目的,我让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员讨论,组长找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与图片,结合资料与图片从远望、仰望、面积、宫墙、颜色五个方面去讨论,交流。这里我不是2-6自然段依次分析,而是采用超链接的方法,不约束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分别从五个方面去学习。如果有的小组谈到从远处观看,我就利用转播的方法,让所有学生分享那一小组找到的图片与资料让组内成员讲述远观的感受并出示我的第二自然段的部分文字(在灿烂的阳光下……令人震撼的美)并让学生找出关键词,结合图片,理解“凌空屹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的意思。这样就达到了我上面所说的学法的运用,也就是图片的运用。因为结合图片感受,可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与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去读,在读中感悟。如果读不出这种感觉,我就播放《命运交响曲》帮助学生体会。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体会远望的壮观。

如果有的小组谈到仰望,同样运用转播的方法,全班分享那一小组的图片与资料然组内成员谈感受并出示我的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宫殿层层叠叠.红白相接.错落有致……  让小组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层层叠叠”,“红白相接”。在讲解白宫成“凹”字形时。让学生在图片上画一画。结合对比的两张图片,重点理解:“鳞次栉比”;讲解红宫 “形似双手捧着一座佛塔”时,让学生在图片上捧一下。这样也达到了我上面所说的学法的运用。也就是图片上勾画、做动作 白宫与红宫的布局,即:白宫怎么成“凹”字形,红宫怎么“形似双手捧着一座佛塔”是学生学前的盲点,在图片上勾画、做动作,可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我简单介绍布达拉宫的风俗与文化背景,让学生体会布达拉宫为什么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有的小组谈到布达拉宫的面积时,利用上述办法,全班分享那一小组找到的图片与资料,谈感受。出示两段不同的文字让学生感受用列数字的方法,更能具体地体现布达拉宫的雄伟。

讲课与写作文一样,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五、六自然段我将采用自学的方法。当然并不是剩下的两个小组什么也不用干,同样找布达拉宫的宫墙于颜色。如果有其他组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有这两小组的同学负责解答。我设计了两个自学提示: 1、第五、六自然段分别写了布达拉宫的(   )和(    )。2、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学生汇报如果学生对法幢、彩幔等提出疑问,其他两小组共享他们找到的资料。

学生齐读2-6自然段

(四)总结全课

欣赏完布达拉宫的雄伟的建筑,我出示了三个假设: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布达拉宫?;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藏人,你有什么感觉?

(五)结束本课,引趣下文

为了达到既总结全课,同样也勾起学生对下一课时学习的欲望的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曾经有人说过,布达拉宫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不仅建筑雄伟壮丽,而且其中的收藏也是浩如烟海的。比如:唐卡、经卷、玉玺、圣旨等等。大家想不想了解?(想)请你在课下认真查阅资料,

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准备吧。

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布达拉宫雄伟的建筑,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