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籀文、石鼓文)书法

标签:
文化 |
http://s12/bmiddle/0020y6qHgy6LdwQepJbe5&690
篆是运笔书写的意思,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先有大篆后有小篆,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秦代称之为大篆。狭义的大篆专指籀(zhòu)文,也叫「籀书」,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所以也可以说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籀书」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间通行于原来的诸侯国秦国,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已经比较适合用笔来书写,所以,结构并不体现在象形的基础上如甲骨文和金文那样力求简化,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一说为显示国威,周朝晚期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周朝晚期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籀”也有阅读或诵读之意。除了甲骨文用利器契刻和金文用铜铸之外,到籀文时发展到了石刻阶段。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大篆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更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摆脱象形的拘束,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但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之。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