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几岁的头头,有什么资格跟谈论如此宏大的话题。没有驾驭此番话题的本事,但是总归憋不住。且不论说的什么,总显得有些浅显幼稚。端坐在电脑前的几个小时内,手指渐渐变得冰冷。习惯于无人在背后的场合造字。
一位老师在他上课的时候说,像我们这样的文学系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电脑码字,这是悲哀的。应该多拿起笔,有时笔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有价值。这是我觉得他说的话当中为数不多的挺有道理的话。但是在这样惜时如金的时代,说这话总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两个时代总是不能拿来比较。
刚刚看完2008年的《入殓师》,在影片开头的时候,觉得非常熟悉。一些画面撞击出的似曾相识感。恍然想起几年前应该是曾经点开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拖动着播放进度,草率的判断这是部基调有偏低沉的片子,说不准还非常压抑。因此我几乎错过了这样的好片。也许同为亚洲人,日本也作为我们的临近国,我估计在表达情感上我们还是有相同之处。对死者的尊敬以及生者的互勉,是《入殓师》的主题。
芸芸众生,每天的每天,都有人在睡梦中离开这片可敬可亲的土地。作为他们曾存活在这世上的意志,有人继承了,更多的是被渐渐遗忘。把死缩小至相对个人来说,任何人几乎无法承受它的重量。但是放大至宇宙茫茫之境来说,似乎又变成略带神秘的存在。人类的本质总归是惺惺相惜。如果没有老死一说,又何来生之可贵。入殓师不是一个可耻的职业。他需要有强大的内心面对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躯体。有的时候,这些生命似乎又没有逝去,似乎只是睡着了。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是教人害怕的。随着生命的流逝,没有任何东西维持生命机体,他们的皮肤开始慢慢松弛、骨头变得僵硬、浑身没有血色。伴随的是渐渐的尸臭……令人恐惧惊心。这当中最叫人害怕的,是如此直面,赤裸裸的目睹死亡洗劫后空荡的躯壳。
我们往往忽视入殓师这样的工作本身具有的现实意义。不是“不三不四”,不是“赚死人的钱”,更不是“肮脏的行业”。他比起更多人求平安求安稳的职业,来得更令人敬畏。他们工作时对死者的尊敬体现在他们的一丝不苟上。生者可敬,死者可畏。但是他们坚守着职业道德,面对死亡开始不动声色,一丝不苟。他们的每一个严谨的举动,都让死者家属心生温暖。仿佛就像对待一个活人。而至终他们渐渐忘却逝者已逝,生活仍是会按原有的轨道行进。也许我们最不能忽视的,是死后,仍有人那么细心谨致对待我们。为我们着装,穿上最好看的衣服,化最好看的妆。我们曾经如此鲜活的存在于这个世上。我们笑着哭着,有如此多的情绪,如此多的悲欢离合。最终该走的不会停留。但是走的时候,我们务必带有尊严。
死亡仍无法去除人们的恐惧,更会留恋生的美好。但是世间万物,没有东西能够永垂不朽,也不存在长生不死一说。生命有轮回一说,放宽了多人的胸怀。且不论是否真有这样一说,他带给人们对此世的不舍,似乎也有了寄托和依靠。
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某某人。
于是死变得没有那么狰狞且可怕。我们如果慢慢地,慢慢地也能接受这一切,估计也没有那么执着了。当死亡能够淡化,来临的时候,也无需哭喊,无需悲痛欲绝。剩下的即便有伤感,也教人坚定了省着活下去的勇气。
生活会继续。生命是一个不知驶向何方的长途列车。有的人在每个知名不具的地点下车。车上的人与下站的人挥手告别。
含泪却微笑着。
“我只是需要下车了。必须是现在。但是我们毕竟一起搭乘过。只是早一点下车。我们还会在别的地方相遇的。”
http://s13/middle/6db1b3deg9e674392399c&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