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与沈括

(2014-07-15 20:18:27)
标签:

文化

分类: 人物传记

 

                             苏轼与沈括

                                     映日荷花

 

    苏轼(1047-1101)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沈括则是北宋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科学界的泰斗。两人之间有一段不寻常的关系。

    苏轼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凤翔签判任满回京,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三月召试馆职,除直史馆。因父丧守制,治平三年四月,离京归蜀,熙宁二年(1069)二月返京,熙宁四年在京任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六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离京赴任。除去中间一段因父丧守制,实际在崇文院任职仅三年六个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学识广博,是科学界的泰斗。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宋史·沈括传》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出身于官宦世家,弱冠时就踏上仕途,仁宗嘉祐八年(沈括23岁),举进士第,除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赴京,任昭文馆校书郎,神宗熙宁元年沈括迁馆阁校勘。是年八月,母亲许氏卒,沈括丁母忧回杭州。熙宁四年初返京复职,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主持修撰奉元历以取代唐代的大衍历,先后任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殿校理等职。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出知宣州。

    由于这期间,苏父、沈母先后亡故,分别离京丁忧守制,苏沈二人同时在崇文院相处时间较短,仅仅是治平三年正月至四月,熙宁四年正月至六月,这两段时间相加,前前后后也不到一年。

    苏轼入崇文院较早,起步较高,起步即为直史馆,第二年即“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熙宁四年就已经是太常博士直史馆了;而沈括初入崇文院职位较低,是从校书郎开始,三年以后才升到馆阁校勘,提举司天监则是熙宁五年(1072)的事,这时已经入馆七年了。苏轼性格外向,热情奔放,直率豪爽,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而沈括性格内向,专注细致,刻板认真,委婉含蓄。由于职务、性格关系,两人交往较少。但两人才俊拱手,惺惺相惜,感情还是比较好的。

    按理说,科学与文学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你搞你的科学研究,我搞我的文学创作,本来应该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相安无事的,可沈括在历史上还有改革家的名号,他还热衷政治,政治嗅觉灵敏,检举揭发他人的政治手段也不一般。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刀阔步激进的改革。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器重与信任,担任三司使(国家财政最高长官)和朝廷派出巡察新法执行成果的钦差大臣,他在到处考察后,给王安石和皇上的汇报只是报喜不报忧,一派升平。苏轼与王安石这位改革宰相观点却不一致,和沈括“所看到”的也不一样。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时期,苏轼历数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敢于直谏,敢讲真话的苏轼,与新政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辩,自然遭到外放的命运,被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

    熙宁六年(1073),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向神宗辞行,宋神宗对沈括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后来果然按照宋神宗的圣谕对苏轼“格外关照”。

    沈括到杭州见到苏轼后,虚寒一番,回忆“当日在馆阁之事”,临行时他向苏轼索要新作,沉浸在昔日旧友的醇醪中的苏轼没有多想,就把近作许多诗词,包括后来授人话柄的《山村五绝》、《吴中田为叹》等均手书一份给沈括。

    沈括一回京城,立刻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加以详细“注释”后迅速呈送给王安石、宋神宗等,并说苏轼这些诗句“词皆讪怼”,如何居心叵测,如何恶意诽谤新政,藐视朝廷讽刺皇上等等,不愧“文字捕快”称号。沈括此举,本想取媚王安石和皇上,可没料到王安石竟置之不理,事久见人心,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改变了对沈括的看法,他对神宗说“沈括是小人”。

    有史学家说,致使苏轼陷入文字狱“乌台诗案”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不错,王安石对反对变法的苏轼有看法,但王安石还没有卑劣到使出蓄意栽赃无中生有这种人所不齿的伎俩。“乌台诗案”结案前,王安石还曾上书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轼遭遇“乌台寺案”,主要是李定、舒亶等新进小人的迫害,但根源却在沈括。正是沈括从苏轼的诗文中嗅出他“反对新法”;也正是沈括出卖苏轼邀功请赏的举动,才为苏轼日后陷入“乌台诗案”险罹杀身之祸埋下了隐患,换言之,沈括才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中华书局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王銍《元祐补录》:“《沈括集》云:‘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

    沈括为什么要陷害苏轼呢?这应归因是沈括的操守人品,沈括是政治舞台上的“墙头草”“顺风倒”,为保护自己,见风转舵,卖友求荣,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与苏轼的对立,这是由沈括的道德操守不佳所决定的。

    王安石罢相后,保守派吴充出任宰相后,原来异常积极支持变法的沈括立马转身,反戈一击,诋毁新法,与王安石划清界线。他向宰相吴充呈上了一份秘密报告,痛陈新法的种种弊端,竭力诋毁王安石。吴充看不起沈括的为人,就把这秘密报告呈送给了神宗皇帝。这样一来,不仅王安石鄙视沈括,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神宗皇帝也看出沈括是个落井下石、两面三刀,朝秦暮楚的小人,“始恶括之为人” 。于是开始冷遇沈括,后将他出知宣州贬出京城。沈括老来备受朝廷和世人冷落,死后无人给他建碑,没有墓志铭,宋史上也没有给沈括单独立传。所以自北宋以来,沈括受到几个时代的冷遇。

    沈括尝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苏轼尝著有《医药杂说》,后人将其合并,编为《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自京城赴任杭州,途径润州,沈括迎谒。以鄜延(今延安)所制石墨为赠。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杭州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三月至润州,沈括获悉,即从梦溪园出发,前去迎谒。

    苏轼在《书沈存中石墨》中写道:

    陆士衡与士龙书云:“登铜雀台,得曹公所藏石墨数瓮,今分寄一螺。”《大业拾遗记》:“宫人以蛾绿画眉。”亦石黑之类也。近世无复此物。沈存中帅鄜延,以石烛烟,作墨坚重而黑,在松烟之上,曹公所藏,岂此物也耶?

    有人认为苏轼在这里对沈括称“存中”,可见对沈括敬重;“沈存中帅鄜延”五个字,更是饱含敬重,一个“帅”字,更是肯定沈括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和朝廷对沈括的信任,对沈括可以担负为朝廷镇守边关重任的企羡;“以石烛烟,作墨坚重而黑,在松烟之上”,可以和铜雀台曹操“所藏石墨”相媲美,既是夸“石墨”,更是夸人,夸沈括敢于创新,也是对沈括情谊的称赞。

    我认为苏轼对沈括称字,夸赞所赠石墨,是出于礼貌,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轼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容人的肚量,这从苏轼对王安石、对章惇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来。其实苏轼从骨子里看不起沈括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