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0020xbNQgy6HESfkgED27&690
只有芙蓉独自芳
——苏轼与陈襄
映日荷花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苏轼服父丧期满,离开故乡眉山,回到京城汴京,担任殿中丞、直史官,差判官诰院(负责颁发官吏授官凭证机构)。
苏轼守丧离开京城的几年里,朝廷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针对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返京城。回京后苏轼看到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受打压,先后离京。其时朝野秋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前几年的“平和世界”了。苏轼政治思想偏于保守,且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所以他不赞同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革新变法,他主张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良。苏轼发表反对变法的言论,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千方百计削减苏轼的影响力。熙宁四年(1071),放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知州的助理官)。苏轼四月奉命,十一月到杭州任职。
陈襄(1017~1080),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福州闽侯人。北宋理学家,仁宗、神宗时期名臣,
“海滨四先生”之首(陈襄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四人相与倡道于海滨,时称“海滨四先生”)。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陈襄举进士第,授建州浦城县主簿,历知台州仙居县、孟州河阳县、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1057),以富弼之荐召试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嘉祐六年(1061)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召为开封府推官,除三司盐铁判官。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以谏议大夫奉使北辽。熙宁二年(1069)迁修起居注,寻兼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罢言责,留修起居注,知制诰。
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而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又直学士院。因为王安石所忌,熙宁四年(1071年),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陈襄由陈州移知杭州(熙宁七年六月复调任陈州太守)。当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陈襄成为苏轼的顶头上司,陈襄虽比苏苏轼年长20岁,但当时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陈襄并没有把苏轼看作下属,而是作为忘年交朋友交往。在杭州期间,两人政见相近,互相尊重,诗词酬唱,亲密交往,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陈襄、苏轼在杭州,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办实事。“杭虽号水乡,而地斥卤,可食之水常不继,唐相国李长源旧为六井,引西湖以饮民。”(叶祖洽《先生行状》)“熙宁中,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苏轼《乞子珪师号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一)“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苏轼《钱塘六井记》,《苏轼文集》卷十一)。陈襄与苏轼共同探讨重修钱塘六井和沈公井方案,并付诸实施,选差僧仲文、子珪、如正、思坦四人,董治其事。修完既毕,岁适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苏轼《乞子珪师号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一)两人配合默契,广有口碑。
公余时间,陈襄经常邀苏轼一起出游、赏花、宴饮、吟诗,俩人唱和的诗词达二十首之多。
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中和堂木芙蓉盛开,陈襄与苏轼一同去观赏。陈襄写了《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诗:
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
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
苏轼则写了《和陈述古拒霜花》诗以和之(《苏轼诗集》卷八):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苏轼在诗中感叹当时社会的腐败,当时的社会有多少人和自己志同道合,像木莲花般纯净。作者用的是借物喻人。用木莲花比喻为官清廉的人。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杭州知府陈襄写了《和苏子瞻通判在告中闻余出郊以诗见寄》一诗,邀请病后的苏轼去城外寻春,诗云:
郊原芳意动游人,湖上睛波见跃鳞。
闲逐牙旗千骑远,暗惊梅萼万枝新。
寻僧每拂题诗壁,邀客仍将漉酒巾。
寄语文园何所苦,且来相伴一行春。
苏轼欣然前往,并写了《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一诗答陈襄。诗曰: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时值有人送了官沽酒给陈襄,苏轼就请求陈襄带酒饮于西湖之上。苏轼写了《有以官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
喜逢门外白衣人,欲脍湖中赤玉鳞。
游舫已妆吴榜隐,舞衫初试越罗新。
欲将渔钓追黄帽,未要靴刀抹绛巾。
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
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的一天,苏轼与陈襄等朋友在西湖游宴,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不久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如果把西湖比作越国美女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由衷赞美之情。
第一首云: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诗以叙事起头,指出清晨的彩霞使得西湖边上的重峦叠嶂无比艳丽,好比换上鲜美的服装迎接游客,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洗去了空气中的尘土,洗去了一天的喧嚣,正好留下醉酒的游客安静地听着雨声进入睡乡。苏轼说即使“晚雨留人”跟“朝曦迎客”一样都具有佳意,然而没有人能够感受到,倒是长年累月呆在西湖边上庙里的水仙王,能够尽情领略西湖富于变化的全部风光。
第二首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第二首中,苏轼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多姿多彩的美景。在艳阳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蓝天、白云、柳枝的倒影在水中闪烁,远处堤岸山色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动的场景啊!天气变化,艳阳消失不见了,细雨迷蒙了整个西湖,山色朦胧,似有若无,忽明忽暗,飘渺不定,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朦胧美,让我们欣赏到西湖另有一番风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北宋末年的韩驹说:“子瞻作诗,长于譬喻。”苏轼以绝代佳人西施比天下胜景西湖,非常新奇,非常巧妙,非常精美。这样比喻,不单是以人比出了景的美,同时赋于景以丰饶的韵致。这新奇精妙的比喻,给读者以超出西湖美景之外更多的深刻的启示。使人们对西湖山水的审美情趣升华到一种无比纯净的境界。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南宋诗人武衍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四月,吉祥寺牡丹花将落,轼诗乃赋《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陈襄闻之,第二天即与苏轼一起去吉祥寺观赏牡丹,苏轼于坐上赋《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见《苏轼诗集》卷九):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杭州吴山之上有个有美堂,《淳祐临安志》卷五云:“有美堂。钱氏初建江湖亭于此,当在吴山最高处,左江右湖,故为登览之胜。”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云:“钱唐吴山有美堂,乃仁宗朝梅挚公仪出守杭,上赐之诗,有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以上诗语名堂。”
一天,陈襄与苏轼同游有美堂,乘月夜归,苏轼赋《与述古有美堂乘月夜归》(见《苏轼诗集》卷十),以记其盛。诗云: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著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八月十五日,陈襄与苏轼同游观潮,苏轼赋词《瑞鹧鸪》(见《东坡乐府》卷上):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②。拍手欲嘲山简醉③,齐声争唱浪婆词④。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⑤。侬欲送潮歌底曲⑥?尊前还唱使君诗⑦。
九月初,陈襄招苏轼饮于介亭,苏轼赋《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诗(见《苏轼诗集》卷十):
西风初作十分凉,喜见新橙透甲香。
迟暮赏心惊节物,登临病眼怯秋光。
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犹有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
十月,吉祥寺开牡丹数朵,陈襄有《和子瞻吉祥冬日牡丹》诗三首(已佚),苏轼作《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见《苏轼诗集》卷十一):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花开时节雨连风,却向霜余染烂红。
漏泄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当时只道鹤林仙,能遣秋花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直教霜卉放春妍。
不分清霜入小园,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更倩韩郎为染根。
此诗皆讥讽当时执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
熙宁六年(1073)冬天,苏轼奉命到常州、润州地区赈灾安民,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人邀请,在宜兴外甥女婿单锡家住了两个多月。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善卷洞、张公洞、玉女潭、张渚桃溪、芙蓉山水、罨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尽情领略清山秀水,品尝宜兴的茶叶等土特产,感受到当地淳厚的乡风民俗。
苏轼在常润赈灾时,因为思念杭州太守陈述古(陈襄),写了五首诗,其中一首七律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苏轼诗集》的编者注中说,东坡赋诗卜居,起始就在这时。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产生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轼诗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见《苏轼诗集》卷十一)。襄诗《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乃和其一、其二,《和子瞻沿牒京口忆吉祥牡丹见寄》乃和其四,见《古灵集》卷二十五。轼诗其三云“三月莺花付与公”,其四云“谷雨共惊无几日”,皆作于三月。其五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作于五月。
熙宁七年(1074)正月二日,立春,苏轼赋《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寄襄,时轼以转运司檄赈济常润饥民,在丹阳。诗曰: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前四句追忆熙宁六年(1073)作者与友人陈襄(字述古)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过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常常吟诗唱和。作者借用《青箱杂记》中的典故,廖廖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光景都活现出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陈襄有《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和子瞻沿牒京口忆吉祥牡丹见寄》。
结束常润循行回杭时,苏轼在道中赋《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东坡乐府》卷上)寄陈襄。《注坡词》调下注:“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词曰: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苏轼以通判身份循行属县,与陈襄相别不会有多长时间,可旅途的劳顿,更多的是精神交流的匮乏使得这份思念越发地浓烈起来。忆山忆湖更忆人,孤寂的行程使人心老,自觉容颜变老。愈发向往那份青山绿水,尊前高歌。一个生性多情的人,总有思念的山,总有思念的水,总有思念的人,更有那对岁月的无限感怀!
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襄将移应天府(过亳,复有旨移知陈州),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一词。《注坡词·虞美人》小序:“为杭守陈述古作。”注引《本事集》:“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副职——笔者注)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词云: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从远处着想,大处落笔,写出了西湖月色如练,秀丽奇绝的美景,充分表现了陈知府与僚佐们的友情,在物我交融中感到的无比欢乐,同时也写出了陈知府对钱塘的留恋之情。表达了再聚不易,当尽醉方休的惜别深情。
之后,苏轼又赋《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送襄,迎新守杨绘: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作者在词中称赞了陈襄的诗才。
八月十三日,陈襄离杭赴南都,与苏轼、孙弈等别于佛日净慧禅寺,苏轼作《江城子》、《菩萨蛮》二首、《清平乐》以送行。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云: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这词借歌妓的口气,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达了惜别留恋之情。此词风格柔婉,感情细腻
,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菩萨蛮·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
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
《菩萨蛮·西湖送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清平乐·送述古赴南都》: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陈襄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离开杭州时,苏轼同舟送至临平(在杭州东北),并在舟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其五)《南乡子·送述古》一词,词曰: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词中,苏轼以临平高塔象征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有晴而泪不干的比拟,抒发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这首词回忆往昔两人相处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对陈襄离去的惜别之情。声泪俱下,凄然相别,足见两人友谊之深厚。
陈襄离开杭州赴应天府,过亳,复有旨移知陈州。其后,苏轼也被调往山东密州,陈襄仍有诗寄苏,苏轼作《答陈述古二首》以酬之:
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
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小桃破萼未胜春,罗绮丛中第一人。
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生尘。(陈有小妓,述古称之。)
两人的友谊继续向前发展。
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陈襄在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
元丰二年(1079年),陈襄兼管尚书都省事。坐苏轼乌台诗案,罚铜二十斤。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病逝于京都,享年64岁。追赠给事中,阶累升为朝散大夫,勋累升为护军,爵累升为上党郡开国侯。其后累赠少师,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