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与陈师道

(2014-02-09 11:12:19)
分类: 人物传记

 

http://s16/mw690/0020xbNQgy6GrPxbARh8f&690

             始是东坡不二门
                                  ——苏轼与陈师道

                                            映日荷花

 

     苏轼与陈师道交往始于密州,在苏轼任密州知州的时候,陈师道便与苏轼开始了书信交往。但两人面对面的交流则始于苏轼调任徐州(彭城)知州时。

    熙宁十年(1077),苏轼被调往徐州(彭城)任知州,苏轼到徐州不久,陈师道即往拜谒,从此两人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切磋诗艺,交流情感,诗酒唱和,常常通宵达旦,陈师道以弟子礼尊敬苏轼。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到陈师道时,家境已衰落。幼年时,陈师道家里十分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从童年起,陈师道就勤奋好学,虽然常饿肚子,却依然读书不停。16岁时,他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见曾巩,曾巩看后连连称奇,大加赞赏,就留他做了自己的学生。本来对诗词有极高悟性的陈师道,得到名师的指点,诗艺有了很大的长进。

    陈师道对诗歌爱之深切,吃饭、睡觉想的都是诗歌,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过推敲诗句。有时躺在床上,有了灵感,他就急忙拥被而起,记录下来。有时他为一句诗反复琢磨好几天,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不见任何人,也不和人说话,直到写成自己满意的好诗。有人这样记述,陈师道“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故其诗“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黄庭坚在《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中这样称赞:“闭门觅句陈无己”。

世言陈无已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

    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科考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一直没去应试,所以造成了他求职艰难。元丰四年(1081),曾巩掌典五朝史事,能够自己挑选自己的下属,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但他对苏轼却是主动求见,一见如故,意趣相投。

    苏轼到徐州上任三个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洪灾。七月,古黄河改道,洪水冲到彭州,东城门下水深丈余。彭州人心惶惶,富人们收拾细软,推算流亡。苏轼道,“富人走之,谁与我守城?”遂下令关闭四门,不许一人出城;全城老幼皆出,军民同心,筑堤保城。苏轼履屦杖策,结庐城上,亲率武卫营军士与彭州百姓抗洪。十月,黄河复故道,洪水退去,彭州得以保全。因为治水有功,苏轼受到朝廷奖谕。

    为纪念彭州百姓斗洪事迹,苏轼在古黄河畔的东门上修筑了“黄楼” 。1078年二月动工,八月十二日建成,那是一座双层飞檐的峨峨高楼,因“水受制于土”,土能克水,故全楼涂以黄土,取名“黄楼”。苏轼筑此黄楼,包含着永远克制水患的意思,这寄托了苏轼的希望,也反映了徐州人民的心愿。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苏轼非常高兴地选择了这个日子在黄楼举办竣工庆典,全城的父老乡亲都来参观这个隆重的盛会。苏轼广邀徐州文士名流,赏月题诗。参加宴会有李常(公择)、王巩(定国)、颜复(长道)、舒焕(尧文)、顿起、孙勉、毕仲询、和尚道潜(参察)、山人张天骥、彭城诗人陈师道等30余人。文人雅士,云集一堂,吟诗作赋,热闹非凡。

    作为宴会的主办者,苏轼以《九日黄楼作》诗祝酒:
                去年重阳不可说, 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 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 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 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 终胜泥中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 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雾如细雨, 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 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 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 远水粼粼山齿齿。
                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 此景何殊泛青霅。
    苏轼想以此此诗抛砖引玉,结果引来一片赞叹之声,在场的诗人们诗兴大发,很多人即席赋诗。远在济南的苏辙听黄楼建成,派人送来了千言长赋《黄楼赋》;高邮才子秦少游此时尚未与苏轼谋面,但久慕苏轼大名,也写了一篇《黄楼赋》寄来;贺铸作《黄楼歌》、郭祥正作《黄楼歌寄苏子瞻》,陈师道则献上一篇《黄楼铭》……

    陈师道的《黄楼铭》由衷地表达了对苏公治水的感激之情,他在序言中写道:“河决澶, 南倾淮泗,彭城当其冲,夹以连山,扼以吕梁,流泄不时,盈溢千里, 平地水深丈余。下顾城中,井出脉发,东薄两隅,西入通洫。南坏水垣,土恶不支,百有余日而后已。”

    苏轼在徐州时,陈师道虽然没有正式拜苏轼为师,但才华横溢的他却深得苏轼的喜爱。以至于苏轼离开徐州后出任颍州知府的时候,还是把盘亘在心头多时的愿望说了出来,想收陈师道为弟子。他没有想到,陈师道却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风。”意思就是既然当初拜了曾巩为师,就不再拜别人为师了。陈师道不愿意拜师苏轼轼的原因,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拜他为师让别人看来他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

    后来,陈师道经多方举荐,被派到亳州做了司户参军。

    元丰二年(1079),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陈师道也受到株连,被罢免官职回到家乡。那时,陈师道的生活贫寒困窘。“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邻鸡接响作三鸣,残点连声杀五更。寒气挟霜侵败絮,宾鸿将子度微明。”这诗句的写出了陈师道的无奈与悲哀。

    元祐初年(1086),苏轼和傅尧俞、孙觉举荐陈师道的文才和德行,陈师道被起用为徐州州学教授。又因为梁焘的举荐,被任为太学博士。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得知消息后,感念苏轼对他的知遇之恩,专门为他送行,却因擅离职守被上司弹劾革去官职。

    元祐六年(1091),苏轼改任颍州太守。他请朋友傅尧俞代表自己到亳州看望陈师道。傅尧俞虽然对陈师道与文章齐名的贫困早有耳闻,但走进陈师道的家后还是大吃一惊,屋里除了一床一桌,当真是一贫如洗。两人谈古论今,谈文说艺。过了午时,陈师道的妻子连午饭也供不起。傅尧俞本想把十两金子送给陈师道,但听他谈吐高雅,几次把手伸进怀里,始终没敢把金子掏出来,怕被陈师道看做俗人。

    不久陈师道复职,调往颍州教授。苏轼与陈师道又聚到了一起。可惜,苏轼在颍州只待了半年,就匆匆转任扬州,陈师道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再一次送走了苏东坡。待苏轼再贬岭南时,陈师道又被罢官了。

    苏轼对吏部侍郎赵挺之的为人极为反感,说他是“聚敛小人”,学问道德都不足取,这样的人怎么堪当国家重任?或许是因为苏轼的原因,陈师道也一向讨厌赵挺之。公元1100年冬,久黜的陈师道被召回京城,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这一年,天降大雪,冷得出奇。朝廷要安吏到京郊参加祭祀,而陈师道家里却无力置备棉衣,他的妻子便向妹夫赵挺之借来了毛皮大衣。得知毛皮大衣是赵挺之的,陈师道两眼圆睁,愤愤地说,“你真是妇人之见!你可知他的钱不干净?我陈师道就是冻死,也不要他刮地皮刮来的棉袄。”说完,他把毛皮大衣一扔,冒雪出了门。天气太冷了。陈师道穿得单薄,郊祭回来就冻病了,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春天,陈师道因风寒发作去世。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宋诗最重要的流派是江西诗派,陈师道与黄庭坚、陈与义并称该派之“三宗”。 陈师道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是江西诗派代表作家。陈师道亦能写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陈师道对于自己的词很有信心,认为“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陈师道的创作主张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为达此目的,他每一诗成,辄“揭之壁间,坐卧哦咏,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去之”。 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后山谈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载]沈园
后一篇:苏轼与参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