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社会道德环境的话题不断出现,公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公众高度关注道德问题无疑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小悦悦事件”出来后,大家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又会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公众高度关注社会道德环境,按道理讲,应该使我们的道德环境更好,道德水准应该有所提升才是,可现实并非如此,而是继续呈现恶化的趋势。我们痛心之余,不禁要问,为什么公众这样高度的关注不能推动道德车轮的前进,从而使道德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是每况愈下,这究竟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首先,民怨是影响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和环境优化的心理原因。长期以来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媒体不断曝光炫富、为富不仁等社会现象,致使公众的不满情绪加剧,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没能得到全面、有效地维护,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还不能对全体国人全覆盖,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不易,加之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公众选择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成了首要任务,从而失去了对其他问题和其他人群的主动关注以及对他们利益的考量。
再就是,整个社会愈加严重的不信任心理。我们看到,在经济领域,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在政治领域,公众对官员和政策效力的不信任;在法律领域,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诸如此类众多的不信任,都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强的趋势,这样,就形成和扩展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一些基于信任的道德行为在一些人那里就成了不可能的事,“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后一个原因,官德败坏,这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官员在台上满口道德,说的头头是道,而台下却要德无德要品无品,大肆贪腐,疯狂敛财。这样的言行不一,其导向作用和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最为直接的。试问,官员们连最起码的法律都不遵守,恬不知耻的侵吞国家资产,毫不客气的剥夺民众利益,还怎么来让公众树立信心和信任?他们的官样效应只能是把道德打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公众日益失去了对道德的信任和依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奢谈什么公众信任感就成了笑话,道德的堤坝受到的冲击是非常直接的,很要命!
凭心而论,其实公众对官员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他们能够遵纪守法,只要他们言行一致就可以了。并没有也不可能强求他们个个都是焦裕禄个个都是孔繁森。可现实就是这样的滑稽,他们连这最起码的一点都做不到,把为人民服务的公权变为为自己牟利的私权,潜规则越来越公开化,形成社会大众与官员们人格上的不平等,还怎么来让公众增强信任感啊!
在公众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在一些官员贪赃枉法恣意妄为的情况下,你在那里大喊道德和信任是不是显得滑稽可笑?高的可以呼风唤雨颐指气使,底层的民众就只能去讲道德讲信任,还得讲奉献,而你的奉献和信任反过来被那些道德骗子们尽情的挥霍和享受,这是正常的吗!
如果这样下去,那不就正好应了那句“官员感冒,老百姓吃药”的话了吗?感冒药虽然不是抗生素,但吃多了照样会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所以,如何抑制官德败坏是改善和提升社会道德环境的关键所在,必须抓主要矛盾。除此之外,下再大力气也是徒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