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书多了,往往就觉得胸中自有洗心经,满腹经纶的洋洋起来,说话办事必要求个与众不同,言行举止也格外注意,恨不得连吃饭睡觉也要与人有所差别,意在脱俗。实际上你就是再怎么装腔作势,你还就是你自己,读书比别人多不是坏事,可你也可能跟着书里的脚步去走人家的路,不用思想,不用规划,一切都有现成的规范,你只要照做就行了。而我是很看不起这种人的,因为他们没了思想,人云亦云的成了书呆子,一心想脱俗,却雅的幼稚可笑起来。
江山代有人才出,我们是个很看重人才的民族,可人出了不少,近三四十年以来才却看不到几个。咱不是恃才自傲,主要是看不到那种思想大家,所以就很迷茫,生活中缺乏引领和向导,漫漫的到处都是说三道四的,没几个能点透哲理指明前途的,大多数都是啃老族,不是吃老子,就是吃孔子,当然也有吃诸子百家的,再没得吃了那就风花雪月连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通吃,小儿科也不放过,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儿童读物一样通吃不厌,反过来转过去的就是那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行为习惯中打下了深深烙印的古籍古人故事,没有什么四字经出来,也看不到成人规出来。
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俗的时代了吗,你不得不这样疑问,因为本来是比较雅的地方满是俗的空气,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说客论者比比皆是,都是些不雅不俗要你共享型的。有时候听他们在上面说话,竟然会想到家居广场上那个耍猴子的,一面把铜锣敲得震响,以吸引围客,一面不时的唱几句与猴子共通的歌词,真是热闹非凡,却也是为着那几个扔过来的硬币的目的,再者混个脸熟,先报告了自家名号,将来出书也好打开销路,有了自己的出版物就算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管他是借来的还是抄来的,我就说是我的感悟我的心得我的体会我的说法就好,反正现在的国人都忙得很,谁还会去翻出古籍来对照,且我已经把它们都唐老鸭和米老鼠化了,真的是通俗易懂了。
雅俗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说是相对的,也是共生共长的,很难离间他们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说不好的现象是非要把本来是大雅之作低俗化,把街谈巷议市井文化高雅化,有化雅为俗捧俗为雅的趋势,可以说是乱象丛生。说文讲史是需要严谨和科学的,来不得半点混弄,你出口新感念闭口新观察,大搞杂烩化,再加上你的动感十足挥汗如雨,就叫人哭笑不得了,因为你本来和我一样,都是历史的后人,并没有去创造历史,不尊重人家历史老人就显得你有龟孙子嫌疑了。
通俗不等于低俗,而低俗的最后归宿就是那句俗不可耐了,你硬要对俗这么看重,只能说你媚俗成瘾了,个中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为了卖,因为我们每年的出版书籍在世界上是第一的,看书的有多少人就不清楚了。那几本古籍就是你的饭碗,人家上千成百年的还是经久不衰,是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只有思想是可以继承而不会像财产那样富不过三代,所以靠出卖人家的思想而过活的人历朝历代都有,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媚俗到了不要脸的程度。
说不要脸,有点冤枉你们了,因为但凡出镜,必要涂脂抹粉一番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