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的影响
(2017-11-27 08:53:38)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方式以及数学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创设大量丰富有趣的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分为两个教学段,在各个教学段中分别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数与代数”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影响。
一、
1、强调数形结合,注重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同样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教具、动手操作等活动训练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能力。
下面以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过生日的情境,情境中涉及2个小朋友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结合学生的交流明确: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进一步讨论:一个蛋糕怎样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交流:从中间切开,每人分得半个,也就是蛋糕的一半。同时,多媒体显示切开、半个。师生共同总结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并揭示:我们习惯上把“平均分成2份”说成“二分”,把“其中的每1份”说成“之一”,(相机板书二分之一)所以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
可以看出,借助多媒体并结合生活实际将数与形完美契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出平均分。再借助情境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通过动态的切蛋糕和演示半个蛋糕,将数与形即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内容情景化,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活泼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展示动画故事乌鸦喝水,并让学生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适当的用巧妙的方法)。从而导出本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几个小朋友在商店中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和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华用去多少元?明确: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出条件和条件之间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列表来整理。
|
小明 |
3本 |
18元 |
|
小华 |
5本 |
?元 |
学生对“策略”还比较陌生,用多媒体创设乌鸦喝水和逛商店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交流和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策略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知识准备。
3、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情境和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让学生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的体会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出示教材主题图,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将这幅图的内容及问题说一说。并让学生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出算式24×1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计算24×12。在师生初步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后,通过动画的形式回顾24×12的笔算过程,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如何进行计算。在巩固环节将练习的设计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琳琳准备每天读12页书,7月份共读几页书?等等。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展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形成数学技能。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培养数感,注重实践
数学教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作为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工具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
认识11时,先利用课件创设拔萝卜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几个?最后,要求学生用小棒代替萝卜帮助小黑兔摆一摆,投影展示一部分学生的摆法,并用课件出示各种摆法。提出问题:“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 的方法(课件展示10个放在一起)。
学生通过借助图像、操作、动态展示、投影等形象的感知,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建立数感。
二、
1、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注意实用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它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不能只顾追求形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课件的操作和信息量要适度。
2、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越的一面。老师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一味的追求高效率、增加课程的容量,往往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投影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板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因为屏幕上的内容稍纵即逝,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能将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忌滥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老师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追求课件背景的华丽,内容花哨、喧宾夺主。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教师们在制作这些精美的课件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因此,多媒体的利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注重实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完美结合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成长的摇篮。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直观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平台。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我们在使用的同时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