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澳大利亚众多女作家中,海伦·加纳(Helen
Garner,1942—)的名字也许不是最为显赫的,却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她的作品,也因为她的人生。作为一个起步较晚、并不多产、有争议、在边缘、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另类女作家,海伦·加纳能够在澳大利亚文坛历经三十年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女性主义的滋润,尤其是后女性主义的影响。
伴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起伏和推进,海伦·加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示了自己不同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姿态:从激进和自由的女性主义追求起步,在女性主义第二浪潮中搏击、反思、觉醒,投身到女性主义第三浪潮之中,从谋求身体的突围到收回身体的领地,再到以超然的姿态放开身体的疆界,她迅速转换着女性主义身份与视角,引领着澳大利亚各种关涉女性主义的争议和辩论,成为了女性主义的卫士与斗士。
从197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毒瘾难戒》(Monkey Grip)到2004年最新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乔·琴科的安慰》(Joe
Cinque’sConsolation),加纳的作品中包含了多种声音,而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自然也就不是单声道的。一方面,评论界从一开始就将她定位为“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写作的偶像人物”,称她是女性主义写作的先锋;另一方面,随着她更多的小说、剧本和非虚构作品的问世,特别是1995年她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第一块石头———关于性和权力的几个问题》(The
First Stone:Some Questions aboutSex
andPower)的出版,一些评论家便开始质疑她的女性主义作家身份,甚至认为她出卖了女性主义,她也几度成为读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和众矢之的,被人歪曲、误解和批判。如此大的认识和定位的反差着实让人迷惑,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走近加纳的虚构和非虚构的文学世界,了解她真实的女性主义态度。
加纳的创作经历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1995年为分水岭。1995年以前,加纳主要写虚构性质的小说和剧本;1995年之后加纳的作品都是非虚构的报告文学,并且她此后再也没有写过小说。她的主要小说和小说集包括《毒瘾难戒》、《名誉和他人的孩子:两个故事》(Honour,and
Other People’s Children: Two Stories,
1980)、《孩子们的小屋》(The Children’s Bach,1984)、《来自冲浪者的明信片》(Post Cards
from Surfers,1985)、《小天地中的大世界》(Cosmo
Cos-molino,1992)和《我坚强的心:小说选》(MyHard Heart:Selected
Fiction,1998)。主要剧本有:电视剧本《两个朋友》(Two Friends,1986)和电影剧本《阖家不欢》(The
Last Days Of Chez
Nous,1992)。1995年之后加纳的非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集主要有:《第一块石头———关于性和权力的几个问题》,《真实故事:非虚构作品选》(True
Stories:SelectedNon fiction)、《钢铁的感觉》(The Feel
ofSteel,2001)和《乔·琴科的安慰》等。
作为一名作家,海伦·加纳起步较晚。她在总结自己的写作与人生时称:十八岁时她还是浑浑噩噩的,对未来的人生没有规划和企求,也未曾有过当作家的雄心大志。后来竟然能够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作家,她感觉有几分滑稽。加纳坦言,当她的第一本书《毒瘾难戒》出版之后很多人说:“哇,这真是太棒了!你下面还有什么写作计划?”她感到很惶恐。因为她的这本书完全是在一种没有任何作家身份意识的情况下写成的,而且她也完全没有下一步的写作计划。三十五岁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并且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澳大利亚知名作家。她曾经拿自己和蒂姆·温顿(Tim
Winton,1960—)作比较。温顿在只有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版了五六本书了,而加纳却没有那样的悟性、速度和干劲;温顿早在十八岁或者更小的时候就有了当作家的理想,多年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加纳在十八岁时没有确定的努力目标。不过,加纳也自我安慰道:也许女人在文学创作方面起步较晚是很常见的事。她说:“我认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她们生来如此,或许是她们从来就被这样教导,男人总比女人有远见、有计划,乐于给自己在世界上定位。而女人的适应性则更强,她们更能够随遇而安。你确实很少能够见到一个精于人生谋划的女孩。在我的人生经验中,这样的女孩很少。”总的来说,加纳是一个率性而真诚的人,她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作为作家的成功,却在不经意间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毒瘾难戒》是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写作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版宣告澳大利亚一种新型的女性主义小说时代的到来,加纳也由此被称为“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文学的偶像”。1978年,该作品获得“国家图书奖”,海伦·加纳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作家。澳大利亚著名传记作家柯琳·哥尔德斯沃思指出:海伦·加纳是“十多年来澳大利亚小说家中名声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伊丽莎白·韦伯也指出:海伦·加纳是运用新型的家庭现实主义手法写作的代表,《毒瘾难戒》“是一部现代派经典之作,是澳大利亚文学正典的一部分”。但是,加纳本人认为,她直到写作《孩子们的小屋》时才真正找到自己的作家身份。她特别对她的第二本书《名誉和他人的孩子》不甚满意。她觉得那本书的写作是被《毒瘾难戒》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后来,她放慢了自己写作和出版的节奏,给自己留出了更多的思考时间。1981年至1982年,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多个出版物撰写专栏文章。1982年,她翻译了法国剧作家理查德·德玛西(Richard
Demarcy)的戏剧《家里的陌生人》,该剧同年在墨尔本安提尔大剧院上演。1983年,她又和詹妮弗·盖尔斯合作将电影《搬迁》改成小说。所有这一切为她作家身份的建构做了铺垫。1984年《孩子们的小屋》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被评论家认为是二十世纪澳大利亚十部最好的小说之一,于1986年获得“南澳总理文学奖”;1986年,《来自冲浪者的明信片》获得了“新南威尔士总理文学奖”,1992年,她创作了最新一部小说《小天地中的大世界》,并于1993年获得了“迈尔斯·富兰克林奖”的提名。对于海伦·加纳的女性主义作家身份的定位,直接导致了对她后期作品的争议。1995年,加纳转向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她的女性主义身份开始受到质疑甚至批判。《第一块石头》讲述了墨尔本雷蒙德学院的两位女大学生指控院长对她们性骚扰的案件。加纳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男性教师的同情,认为年轻一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用作对抗男性的武器、使男性成为女性主义的受害者。作为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加纳的女性主义态度立即遭到了来自于女性主义内部的攻击,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在各大主流报刊杂志及电台发表评论,对《第一块石头》中加纳的女性主义立场进行批评甚至批判,引发了关于女性主义理论中性与权力关系的大讨论,形成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史上“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刻”。《第一块石头》创下了澳大利亚非虚构作品的销售量之最。
在质疑、攻击甚至谩骂声中,加纳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女性主义原则。她在给予必要回应的同时,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努力。在她2001年出版的第二本非虚构作品集《钢铁的感觉》中,她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反思。2004年,她的第三部非虚构作品《小天地中的大世界》又将视线转向一宗谋杀案,再次将女性主义代际矛盾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一种超然的女性主义姿态探讨建构两性和谐的可能,成为后女性主义视角的文本。一些喜欢加纳的读者对她自从1992年以来就再也没有写过小说而表示遗憾,但是加纳有她自己的解释。加纳坦言:我喜欢去探测别人的生活。在她看来,非虚构写作可以让她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以更多的笔墨聚焦当代澳大利亚社会、关注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矛盾。当被问及今后会不会再写小说时,加纳回答:“我现在正处于生活的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该往哪边走。这与金钱无关,因为我相信我的名气已经够大,如果我再写小说多挣点钱并不难。”但是,她认为,“作家通常是比较焦虑的,”“他们又需要远离社会,对现实中的很多问题进行思考,使他们冷静下来”。而且,她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将会永远存在,任何一种社会机制都无法改变它”。由此可见,海伦·加纳的创作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她女性自我身份的表达。她的直率与真诚从某种程度上比她的创作本身为她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作者:朱晓映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7 12 15 外国文学动态
石红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