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教学设计(习会勇原创)

分类: 教学资源 |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一、单元课标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2模块中“万有引力定律与曲线运动”主题下的内容,内容要求为: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二、单元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1)行星的运动;(2)万有引力;(3)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4)宇宙航行;(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2.内容解析:
(1)内容的本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的解读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因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具有重要价值。例如统一性观念促使牛顿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从行星运动规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是本章重要内容,让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鉴于高中生的知识基础,要从圆轨道情形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在推导过程,不仅需要演绎推理,也需要大胆的假设。
(2)教学重点: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和应用、宇宙航行。
(3)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宇宙航行中的发射、变轨问题。
(4)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谈话法。
三、单元目标和目标解析
1.单元目标:
(1)相互作用物理观念的培养;(2)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3)科学态度的与责任的提升,特别是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2.核心素养目标解析:
(1)物理观念:开普勒三大定律研究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行星运动的原因是相互作用力,进而得出万有引力,注重渗透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概念。
(2)科学思维: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与宇宙航行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建模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万有引力理论的建立和日地检验的学习,培养科学论证能力素养。
四、单元学情分析
这一章与前一章曲线运动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表明,这一章的学习普遍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模型建构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构建天体运动模型,且不能灵活应用,易发生混淆。二是公式较多。导出公式多,不容易记忆。三是运算复杂。学生对于全是字母的运算不“敏感”,易发生混淆。
五、单元实施
1.行星的运动
1课时
2.万有引力定律
3.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
4.宇宙航行
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六、课时教学设计
7.2万有引力定律
(一)情境引入,激发欲望
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哥白尼说:“太阳坐在它的皇位上,管理着围绕它的一切星球。” 为什么行星绕太阳运动?行星的轨迹为什么是椭圆? 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牛顿: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就是太阳对它的引力。引力的大小能确定吗?
(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
1.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
牛顿认为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吸引力,牛顿从椭圆轨道出发,利用数学分析得到了太阳与行星间吸引力的表达式。限于数学知识,让我们把问题简化,遵循牛顿的基本思路,探寻太阳与行星间的吸引力。
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提供向心力
问题1:行星轨道为椭圆,如何简化问题进行处理?
问题2:行星做什么运动?行星受到的合力为零吗?
问题3: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 如何计算太阳对行星引力的大小?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沿什么方向?
问题4:天文观测能测得周期T,而行星的速度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周期与线速度有何关系?用周期如何表达向心力?
问题5:引力与半径有何关系?不同行星的周期和半径不同,如何从表达式中消除周期T.得到引力和半径的关系?周期和轨道半径有何关系?
将行星轨道视为圆轨道,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提供向心力,
F=mr
行星转动周期为T,v= T,代入上式得到,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变形为
向心力的表达式为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综上:
其中:G是常量,与太阳和行星都没有关系。
(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1.月-地检验
牛顿之问: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这种力与地球对树上苹果的吸引力也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假设:地球与月球间的作用力和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它们的表达式也应该满足
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F=ma,分别推导出月球绕地球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上苹果的加速度表达式?
问题2: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和苹果的加速度有何关系?
问题3:
在牛顿时代,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g为9.8 m/s2,月球中心距离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
×108 m,
月球公转周期为27.3
d,约2.36×106s。根据这些数据,能否验证前面的假设?
结论: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结果和推理结论符合。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受地球的吸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天上人间确实一样!
2.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F=Gr2
问题1:公式适用于什么物体?
问题2:对于均匀的球体,球体间的距离r是什么含义?
3.引力常量
力F、r和质量m的单位确定后,引力常量G的数值应由实验测量。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测得引力常量G的数值。
教师活动:结合PPT和动画模拟介绍卡文迪许实验。
(五)随堂练习,当堂反馈
例1:下面关于万有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重力和万有引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C、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质量大的物体引力较大
D、当两物体间距为零时,万有引力将无穷大
例2:如图所示,r
虽然大于两球的半径,但两球的半径不能忽略,而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1与m2,则两球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为为多少?
(六)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七、作业布置:教材54页第3题、第4题
八、板书设计
7.2 万有引力定律
一、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F=Gr2
二、月地检验
假设: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和地球对月亮的吸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推论:a月=3600
结论:假设正确
三、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F=Gr2
3.适用条件
四、引力常量
1.测量原理
2.实验测量值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