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本妇产科医生池川明对年龄平均4岁的1,620名幼儿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33%(534人)幼儿有胎内记忆,另外有21%(335人)还保留着诞生过程的记忆。
池川明医生表示这些统计数字之外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而是他们的父母没有问过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位妈妈都问问自己的孩子,也许都会从天真的孩子们那里听到令你暖心的话语。
“神奇的胎内记忆”不仅在日本被证实,在我们知妈堂也有真实案例发生哦!
看看知妈堂会员妈妈胡炳妍和女儿妙妙的对话吧,还是那句老话:“孩子的能量超乎我们想象!”
妈妈:“妙妙,你记得你当时在妈妈肚子里的事儿吗?“妈妈肚子里面是什么颜色啊?”
妙妙:“妈妈肚子里面是粉色的。”
妈妈:“啊?粉色的啊?”
妙妙:“是啊,粉色的。”(子宫里面不黑吗?为什么不是红色或者黑色的?)
妈妈:“那肚子里面都有什么啊?”
妙妙:“里面有鱼,很多长长尾巴的鱼。”(这鱼到底是什么,血管?脐带?)
妈妈:“那你能摸到鱼吗?”
妙妙:“我经常抓鱼,抓来炖鱼吃。”(她能抓到鱼?估计炖来吃是现在的想法吧。)
妈妈:“有没有其他玩具?”
妙妙:“有球。”
妈妈:“球?什么颜色的?大吗?”
妙妙:“粉色的,有这么大。”她一边说着一边拿手比划着,她比划的大小有她现在的脑袋那么大。(她不会指的是那会儿的子宫肌瘤吧,那个肌瘤真的挺大个儿的。)
妈妈:“妙妙,妈妈肚子里小不小啊?你在里面挤不?”
妙妙:“妈妈肚子里挺宽敞的,一点都不小。”
(好吧,我承认我后来肚子挺大的,里面羊水也偏多些。)
妈妈:“那你现在还想回到妈妈肚子里面不?”
妙妙:“妙妙长大了,不回去了,外面挺好的。”
(原来以为她还会想待在妈妈肚子里呢。)
妈妈:“那你记得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姿势待着吗?”
妙妙边说边躺在床上,两条腿弯起来,拱起后背靠在大腿上,头贴着膝盖,双手弯在腿的两侧:“就这样,就这样。”
天啊,她真的记得啊!
在知妈堂跟踪和辅导的胎教案例中,基本都能得到如下反馈:
- 胎宝宝听到固定音乐会胎动频繁
- 听到准爸妈呼唤自己的名字就会回应
- 只对爸爸或妈妈的抚摸有明确反应。
新生宝宝出生后有以下行为:
- 自己会凭着气味找到妈妈的乳头
- 头部挨着妈妈的心脏时会停止哭闹
- 一放胎教音乐就会安静或找声源
在哭闹时闻到妈妈的衣服气味也会很快停止哭闹……
很难想象,这些事情的发生除了“记忆”使然还有可能是什么?
自孕7 个月起到孕9
个月,胎宝宝的大脑发育进程进入到第二个脑发育高峰期:脑功能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大脑的记忆能力、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变得越来越强。胚胎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通过仪器,已经捕捉到这一阶段胎宝宝明确的、活跃的脑波。要知道这一阶段脑波的发生,意味着胎宝宝有了明确的心理活动、意识,甚至是情绪。通过这些脑波科学家们判断孕晚期的胎宝宝可能会做梦,但是梦境的内容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在玩脐带时的情形。
传统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记忆是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输入、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面对“记忆”这件事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记忆痕迹”的定义。他们认为学习知识的活动使大脑的某些部位产生了变化,留下了各种痕迹,即所谓的“记忆痕迹”。
不同的记忆都基于脑的学习能力。若学习后长期不再练习,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如果学习活动之后仍不停地练习,记忆痕迹便被保持下来,这就好比“滴水穿石”的效果。
记忆能力在胎宝宝身上的体现并不止于声音(包括音节、音频、音色、节奏)本身,在抚摩的压力上,味道的识别、光线的明暗,甚至是时间的规律上也均有明确体现。
妈妈们快问问宝宝:记不记得在妈妈肚子里事情。欢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