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岭南故事#岭南大学历任校长
(2013-08-08 17:19:52)新学制的先行者钟荣光校长
1927年前后,在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精神鼓舞下,国共合作的形势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岭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都迫切要求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学校,这给了校方一定压力,当时校长香雅各博士表示,认可并支持这一要求。于1927年8月1日,他主动将校长职能移交给钟荣光,这次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的交接后,有决定权的岭南大学董事会19名董事中,华人占16名,董事会主席由孙科担任;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本地段商界和政府资助,以及华侨捐赠。
值得一提的是,28岁已中举人的钟荣光先生,于1899年被聘为格致书院汉文总教习协办校务,在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同时,继续努力深造,他不仅学会英语,还完成了理科、数学及其他课程学习,在1905年成为岭南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以后,他曾先后担任学校的中国人教务长、副校长等要职。当1927年8月1日,他任岭南大学第一任校长后,他着力领导岭南大学,聘请名师,完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校园建设,在几年内使岭南大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一所著名的、真正的私立的综合性大学。岭南大学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史上是占有显赫地位的,有“北有蔡元培,南有钟荣光”之称,值得我们全球岭南人感到无比自豪。(“北有蔡元培,南有钟荣光”,这是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话。作为第一代中国大学的校长,同为举人出身的蔡元培和钟荣光承担起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重任。)
当时,钟校长还健在,就有人用一副预撰挽联概括了钟校长的一生:
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罪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做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唯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
两半球舟车习惯,但以任务完成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徒众;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炼,荣归基督永生。
这幅挽联概括了钟校长一生,可见他一生为岭南大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7年,70岁高龄的钟校长,因十年任职期满,加上长期劳累过度身体健康欠佳而退休。
在战火纷飞年代,不屈不挠的李应林校长
1939年,岭南大学由李应林任校长,此时正逢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且蔓延至华南,李校长身负重担,发誓岭南人决不做亡国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大义,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险阻,先后多次搬迁学校,从广州搬到香港,再搬到广东粤北曲江仙人庙。在那国家多难、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以坚定的信念,团结全体师生,建设了岭大村,坚强地为祖国而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岭南大学不因战火而中断教学,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普天同庆,李校长领导岭南大学师生回到广州康乐复原工作,李应林担任校长一职11年,其中8年是在抗战期间,在困难重重情况下,他显示出无畏的精神并作出巨大的努力。
教授治校,把岭南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大学的陈序经校长
1948年后,优秀教育家和著名历史学家陈序经博士,任岭南大学第三任校长,直至1952年。他提出教授治校的正确方针路线,他认为大学除了有美丽校园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批著名的具有真才实学的顶尖水平的教授名师、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带动,大学可以建设真正有水平和有影响的学科,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陈校长礼贤下士,尊重学者人才,亲自登门拜访聘请教师,细致入微地关心教师,改善他们的教学工作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经过几年努力,至1952年前,岭南大学已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大师级专家师资。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梁方仲,语言学家王力、古文学家容庚、物理学家吴大猷、光电子专家冯秉铨、高兆兰,数学家姜立夫、植物学家陈焕镛,园艺学家李沛文,兽医专家邝永禄;医学方面有:放射医学专家谢志光、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内科专家陈国祯、汤泽光,小儿科专家钟世藩、生理学专家林树模、人体解剖专家许天禄、微生物专家白施恩、外科专家司徒展。此外,还引进一大批当时刚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如法律学专家端木正,眼科专家毛文书,外科专家卢观全,何天琪,王承恩、妇产科专家林剑鹏,内科专家许锦世,牙科专家梁韶仁。在1956年国家教委在全国共评出56位一级教授,其中1952年在岭南大学任教的就有12位,当时医学院8位一级教授中,曾在岭南大学任教的竟有7位。由上述资料可知,岭南大学师资队伍在全国各高校中是出类拔萃的,在他们的率领下,当时岭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是我们岭南人的幸运。
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私立大学转为公立,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从此改为文理科的中山大学,工科、农科、医科等往外调出。这样,岭南大学从1888年至1952年经历了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