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wh1JB07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wyX9Uc2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wGH8fdb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wPG1ddb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x8gFm94
题记
文/图:刚峰
——————————————
一,约亭:因约而诚葫芦村,诗韵文墨展史迹!
欲识葫芦村,先要识“约亭”。明史《琼州志》记载一首诗,将海南史上两个杰出文人的执诚友情故事,墨染凝香五百多年,而染红了葫芦村!
故事是这样记载的: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春,年方20岁的琼山人丘浚特意从府城来文昌看望学兄邢宥,为准备明年贡举亦现在所说的“高考”而相互交流并勉励。小邢宥五岁的丘浚在邢家小住几日,他们促膝长谈,并浏览文昌山水,吟诗咏唱,相互激励,可谓是志趣相投,道义相抵,情深意切,难舍难分。然而,天下难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丘浚终要回去,邢宥送他到文昌与琼山两县交界的葫芦村,临分别时,口沾诗一首:
与君相送到葫芦,酒在葫芦不用沽。
共饮一杯离别去,君行西出故人无。
弟来探兄,兄来送弟,从早晨走到响午,送到葫芦村,告别时俩人“酒在葫芦不用沽”,“共饮一杯”揖手分别互道珍重。
这不只是一首友情诗,更是一首励志诗!诗中,让我们隐约看到当年七岁的丘浚与十岁的邢宥,在孩提时代吟诗的志向,此诗,忧伤地表达了这一对神童肩负的历史使命。
史载,俩人分别的次年,亦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26岁的邢宥参加乡试率先中举,文昌上下大喜,受兄之鼓舞,三年后,明正统九年(1444年),24岁的丘浚却拿下了广东乡试第一名,不久,各自又分别进士及第而震撼了整个琼州!
俩位琼州才子在进士及第后分别走向了官场同朝为官。丘浚渐渐由从翰林院庶吉士到国子监祭酒到文渊阁大学士,以尚书入阁,成为琼州唯一的一品“布衣卿相”;而邢宥从御史做起,从观政刑部到监察御史、左佥都御史出巡福建、辽东、河南干的是废黜贪官的纪检工作,后虽改任过台州、苏州知府,但也是以廉政为律,清名远扬。但因得罪人太多,还遭受陷害,故官做的不大,只做到从三品就不得已在55岁就去官还乡,66岁卒于家乡。
后人,便建约亭来传颂并纪念邢、丘二公的友情。因此,约亭,不仅成为琼文两地文人如兄弟般友情的纪念地,更是,当年俩位琼州神童励志冲击状元的梦想发迹之地!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xyWu9b5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xTlzpbf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xY0mY40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ygeFt63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yojwS22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yvTZ852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yFv6a52
约亭又名饯别纪念亭,位于葫芦村(原琼山与文昌县交界处,今大致坡墟)是乡民为纪念明代海南名臣邢宥和邱浚送别的深厚友谊而建的纪念亭。此亭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乡绅出资,按八角形,置葫芦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琉璃瓦结构建造而成至今。
二, “番宅”:乡根情缘祖屋立,漂洋过海故事泣
约亭的故事,着实让葫芦村平添了许多文化底蕴,然而葫芦村的村名却总系载着这一方百姓的传统憧憬。当年邢氏先祖从福建渡琼,在这个地形酷似葫芦的地方开村繁衍生息并取其名,其实,便是沿袭中国道家择地貌取葫芦之形,将“福禄”之意铭刻在开基之后的憧憬。
历史上葫芦村边有条葫芦铺,从小摊小贩始,商铺林立的墟市经几百年的繁衍至当今,成横跨两县的商贸重镇。在葫芦村,至今还可窥一脚踏两县的地形。从古时琼山县与文昌县交界处,有一坡,似葫芦头,首府府城官员对勘探地界人说,以那个坡为大致分界吧,于是,大致坡便成为琼山现海口市美兰区的名镇;而从文昌进府城东边唯一条驿路,必须过葫芦村,于是,文昌在此设东路镇。
至今,葫芦村中的关圣庙袅袅香火依然见证当年商家“结盟聚义”的豪情!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zg3EV25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zD4gWa2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zJ4Z220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zPXy545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A7XTve5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AfTeZc5
历史,一直因此而凝固。当年的邢宥与丘浚因约而聚,因别而送的地点葫芦村,经过了几百年的演绎,从村中走出去的许多下南洋过番客,也将许多送别的故事,将许多漂洋过海的经历,凝固在重修的祖屋里。
因此,去文昌游葫芦村,不能只是把它一个普通乡村来游,应该把当成一个故事来读。葫芦村,不只是有邢氏祖公从闽南来此落籍的轶事,还五百年前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典故,约亭可以见证;更是许多邢氏先民漂洋过海番客们的故地。那些错落有序,高低不平的民房里,其实,每幢“蕃宅”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片乡愁,合起来就是一派远去的“番韵”!
葫芦村,一头连着福建祖根,一头牵系着南洋后裔。虽然,许多祖屋无人居住,但每年清明前后,那些已落籍于异国他邦的番客们的第三,四,五代的子孙们都会回乡祭祖。
根源脉派渊源流长,这就是葫芦村的美丽,也是侨乡文昌的独韵。来往的游客们,若有机会游文昌,不妨到村中去住上一晚,在草香弥漫的“蕃宅”老屋中,去读读那一页浩浩荡荡下南洋历史,或许,沁入心绪的必是一次湿湿的侨文化的滋润!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AzAQie2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AIxiN71
http://s1/large/0020uipigy6ZgMAOTq45c
大年初二,我陪母亲携儿带妹一家人,来到海南侨乡文昌葫芦村。在这个没有寒冷的岛屿冬季,蓝天在翠绿的田野上漂荡,炮竹将庙宇祭坛染红。看着那悠悠哉哉的乡村,我借母亲在村头红灯笼上的吉字,恭祝大家新年吉祥如意!
————————
刚峰:全国知名人文旅游作家,学者,网络大V。曾任《乡缘》杂志总编辑,撰写并发表过有关海南历史文化随笔百万字。著有:《琼北故事》、《印象三亚》、《天涯横呤》、《心之旅》、《我的台商朋友》等书籍。欢迎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