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乡村看澄迈】之四:“石(石矍)村”里说“福地”

(2015-03-27 12:35:24)
标签:

文化

分类: 刚峰历史文化随笔

  题记躲开喧哗的热闹,钻进岛西,去看澄迈美丽乡村,瓦以为,真正称得上美丽的乡村,不只是外表的华丽,而是村中内在的历史文韵。在澄迈有一个村,村名字典杳不到字形,旁人也读不懂其意,却被称为冯氏第一村,也被瓦称为海南文化第一村。因为,这是冼夫人居住的村。自冯氏与冼夫人来了后,海南才又开始置州设县立邑,才重起了海南的人文兴起。所以,一千多年来,海南人民,一直以“公期”“婆期”的军坡节形式来纪念他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澄迈的老城,老城的这个冯氏祖村,就是海南当今独特“公期”民俗文化的策源地。http://s1/mw690/0020uipigy6R1vBOcGA20&690

http://s6/mw690/0020uipigy6R1vCeD2J15&690

http://s12/mw690/0020uipigy6R1vCG6Uzbb&690

http://s16/mw690/0020uipigy6R1vDeeK33f&690

http://s4/mw690/0020uipigy6R1vDKBCbb3&690

http://s6/mw690/0020uipigy6R1vFzAFL05&690

  澄迈县老城有一个古村,名“石(石矍)村”。

  名字有点怪,常人也听不清、读不懂,因现在字典没有“(石矍)”这个字,只好用二字拼成。别说字难看,此字内外,却含着一个攸关海南历史的重大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名扬四海的冼夫人“重置崖州”。

  石(石矍)村得名于石(石矍)湾,湾内有著名的“石(石矍)”,清《澄迈县志》记载了它的来历:“澄迈县治西二十五里有石(石矍)港,港受大海洄澜蒸荡之气而生秀石。字书无‘石矍 ’字,土人呼‘石矍 ’,如山礐之‘礐’,言其石礐礐然也。‘礐’音‘què’,故‘石矍’也音‘què’”。原来,“石(石矍)”一词,是浪拍秀石产生的美妙声音。

  这个声音,来自冼夫人的船队。

  史载,南朝时,高州太守冯宝及冼夫人领梁武帝之命,率领宠大船队,从海安渡海,首航琼州海峡,抵达此湾,因停泊船只的海港,有海浪拍击石头的声音传来,便将此湾取名“石石矍”湾。兵马上岸后,在附近的富昌山下小湖边安营扎寨,并进兵收复海岛,置崖州,统领海南。后来,冯氏族人在此久居渐渐发展成村庄,庄名便沿袭港湾之名,以“石石矍”命名,“石石矍”便成为村名,并一直沿袭至今。
 
  这段历史,官史家谱都记载的很清楚。如海南《冯氏家谱》载:“先世祖冯宝为高凉太守,其子统兵南征,迁家琼之澄迈。”又载:“上祖智戴自崖州移居澄邑石石矍村”。据此,石石矍村冯氏是冼夫人第三个孙子冯盎或第四代孙子冯智戴所传,距今亦有1400多年,被誉为“冯氏第一村”。

别小看这个村,它不仅是老城是澄迈冯氏的发源地,更是海南历史人文的福地。假如没有冯宝与冼夫人从此登岛,重新在海南建立行政机构,海南,还一直将从东汉时被罢弃珠崖郡始,一直被设在对岸徐闻县,古称卢武县“遥领”而成“域外之地”。

很难想象中央政府,怎么会让海南脱离大陆656年之久,不问不管。

直到,冯氏与冼夫人来了后,才又开始置州设县立邑,才有了海南岛史上的第二次大开发,才重起了海南的人文兴起。所以,一千多年来,海南人民,一直以“公期”“婆期”的军坡节形式来纪念他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澄迈的老城,老城的这个冯氏祖村,就是海南当今独特“公期”文化的策源地。http://s13/mw690/0020uipigy6R1vJyZLm0c&690

http://s9/mw690/0020uipigy6R1vK6YfC48&690

http://s7/mw690/0020uipigy6R1vKE8L406&690

http://s6/mw690/0020uipigy6R1vLiGoZf5&690

http://s7/mw690/0020uipigy6R1vM07fUd6&690

http://s7/mw690/0020uipigy6R1vMGQuyc6&690

http://s4/mw690/0020uipigy6R1vNbFgD43&690

不仅海南人民,就是当年的中央政府,对冯氏与冼夫人一直予以最高的礼遇。

因冯氏与冼夫人从南朝梁武帝时代起就一直是岭南的实际领导者,故,从南朝、隋朝至唐初,每一次中原政府陈兵岭南时,冼夫人都以民族大义与中央“和平统一”,三个朝代就给予了她最高的尊敬。不仅封为“谯国夫人”,而且,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约200年左右,海南岛都一直是冯冼家族及其子孙的“领地”。史载,海南自南朝梁以来,都由冯冼家族治理,唐初,实际由冼夫人之孙冯盎管治。据海南《冯氏家谱·世纪系》载,“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为总管,以故子孙世为南越君长,家于琼崖。琼崖之有冯氏,盖自此始云。盎公为冯氏入琼之祖也。”。

看海南历史,许多县邑重置更名就是在隋大业六年始,如苟中县也是在这一年,搬迁至老城,而更名为澄迈的。这些更名,其实,都是在冯氏领导下进行的。特别是终唐一代,海南不少州县地方官都是冯盎的后裔担任。

冯氏在海南一脉,可谓是史上第一大名门望族。

冯氏一脉在海南能如此叶根繁茂,除了家族的背景,也得于老城这块福地。
  冼夫人当年率冯家军,选择老城登岸,也是看中了这片海湾与土地。从海湾来看,澄北沿海峡自拔南(今海口辖区长流一带)西去至玉抱港,外海岸线长40公里,内弯线长80公里,其渔港村落星罗棋布,烟火稠密,尤其是石石矍港(今马村港)无崖石之阻无风涛之险,浪静水深可泊巨舸。《康熙澄迈县志》([康熙十一年本]卷一·海港)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良港之优势地理:“石石矍港,县西二十里封平都外。会海潮,上接西峰、沙地、湳滚、稍阳四水,港口两岸环抱,障海窝风,凡贾人巨舰湾泊于此。”。

从岸边地形来看,港南岸有一个高山坡(今称富昌山),平坦且开阔,可了望坡下四周十数里,是安营扎寨最佳理想之地。清《澄迈县志》载:“石石矍湾,四周皆山,形势巍峨,合拱可蔽风涛,舟揖系缆,虽遇烈迅,中处晏如也。外接海潮,内受西峰、沙地、湳滚、稍阳诸水,东流通白沙、儋、崖及占城诸国。”

有个故事,一直在史志里记载。

唐朝大和尚鉴真,当年从杭州湾第五次东渡日本传经,不幸,遇台风被漂泊到了岛南的三亚崖州湾一带上岸,时任延德郡别驾的冯宝的后裔冯崇债获悉后,接到郡府安置。一年后,即派400余甲兵迎护,送到祖村,从石石矍湾登船渡过琼州海峡,最后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这段佳话,在海南的史志上均有载。 http://s15/mw690/0020uipigy6R1vRwO3sce&690

http://s14/mw690/0020uipigy6R1vRZVh34d&690


  史载最有价值的故事,就当属冼夫人魂安富昌山的史事。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元寿元年,隋文帝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到皆降。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

这个隋文帝也是好意,将临振县亦现在的三亚,赐给洗夫人当“汤沐县”,于是,年事已高的冼夫人第五次登岛,来领“邑”,却没有想到,海南,成为洗夫人最后的归宿地。

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在海南岛刚过完春节,准备乘车出崖州郡城(那时还设在海口的旧州岭下)到各峒去视察。正月十八日行走在卜口坡(今海口市旧州镇卜球村边)时,终因年事已高,不幸染疾而逝世,享年九十一岁。于是,部下与族人将她的灵柩葬于她第一次率军登岛岸边的富昌山。

一代巾帼英雄就这样魂断海南。
  
两年之后,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平定了潮、成等五州獠蛮叛乱,才来到富昌山,迁出祖母遗骸,迎回高凉,归葬娘家广东电白县山兜之原,而将原衣物回葬墓里,并修成石冢,仍将老城的富昌当寿山。

至今,衣冠墓还在,它与石石矍村里的冯氏大祠堂、古庙、古井等古迹一并依然仰望着澄水迈山,并在夕阳西下的余辉中,显得金光灿灿……

http://s9/mw690/0020uipigy6R1vUZgxic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