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转载 | 
 
(小平原创)
 
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更是形象力。近年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各地角逐的重点,各地都争相加大区域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品牌推广力度,国内外以文化品牌为地方名片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相对而言,我市文化品牌意识还很淡薄,对区域文化、文化品牌、文化设施的投入还非常有限,与经济发展“长腿”形成了反差极大的“短腿”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我市应大力推动文化品牌战略,使“天工文化”等本地文化名片形成我市强有力的生产力和形象力。
 
 
 
 
《天工开物》的诞生地为新余。《天工开物》成书于新余。该书为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江西新余(分宜)任教喻时(1634年--1637年)所著,大约写于1635-1636年,出刊问世于1637年(由友人涂伯聚资助刊刻),均为宋应星在江西新余(分宜)任教喻期间。《天工开物》所述工艺实地考证的主阵地为新余。宋应星(1587-1664年),字长庚,明末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宜春市奉新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兄应升同中举人后却先后六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崇祯七年(1634),受人推荐出任袁州府分宜县(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教谕。当时的分宜县以及周边地区农业技术发达,手工业也是如火如荼,有全国十三所大型冶铁工场之一--贵山铁冶所(今分宜县湖泽镇),夏布作坊随地可见(今分宜双林、洞村等北乡片区),造纸作坊在分宜南乡片区家家都有。宋应星注重考证试验和调查研究,除参考借鉴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汇编---春秋时期齐人所编纂的《考工记》之外,深入生产现场向能工巧匠“不耻下问”,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是宋应星最主要的方法。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宋应星本人的经济条件,除了他六次进京会试所见所察之外,任教谕期间所在的分宜县及周边地区便成了他调查考证的主阵地。
《天工开物》遗址遗迹新余颇多。《天工开物》编著、刊刻于宋应星在新余境内任教谕期间,是新余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书中所载的相当部分在我市还能找到大量遗址遗迹。分宜今为中国夏布之乡,有垄断了全国80%夏布加工出口量的恩达夏布纺织企业。远在唐代就出夏布贡品,明代夏布制作工艺作坊尤其发达。明代中叶,分宜编织夏布普遍采用腰机,宋应星在江西新余(分宜)任教喻时对种麻织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天工开物》第二卷“乃服”中图文并茂记述了“腰机”和“夏服”两章;新余今有大型钢铁企业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冶炼遗址。明代分宜湖泽贵山庞大的铁冶工场是当时全国的十三所铁冶所之一,当时仅分宜年产铁就达81万斤,占当时江西省铁产量的1/4。贵山铁冶场是宋应星反复考究的实地,在《天工开物》第十卷“锤锻”中的“冶铁”一章中详细记载了我国冶金史上的重大变革—搅拌法炼钢 
几百年来,“天工文化”在我市不断生根开花,是新余最值得引以为豪、最富有挖掘价值、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根文化和本土文化。综上所述,其作为新余核心主题文化已毋庸置疑。
 
 
 
“天工”科学遗风光照新余。《天工开物》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尊重工匠技艺,推崇发明创新,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科学精神,在我市尤其发扬光大。
《天工开物》一书系统总结了明末以前农业、手工业的技术经验和科学方法,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学巨著,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多处涉及了新余本地当时的科技文明。据史料记载,新余当时生铁产量占全省产量的近四分之一,有着丰富的铁矿石储量,宋应星曾多次到此考证储量和矿井,并在书中详细记载着炼铁、纺织、铸造等技术。新余因钢设市,“钢城”曾是新余的代名词。50年代开发赣西铁矿资源与新余的炼铁历史和天工文化有着直接渊源。今天新余的钢铁文化,就是天工文化的延伸和发扬光大。
 
宋应星推崇能工巧匠的朴素唯物主义观,使新余成就为“蓝领”(工匠)的摇篮--职业教育之都。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仅有112万人口的小城市,新余市现有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机构47个,目前在校学生9.34万人,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深圳富士康、康佳、赛格、华强、锡威、中航等大型合资企业,都把我市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富士康公司10万员工中有6000多名来自新余;步步高集团5000名员工有1000多名是新余职校毕业生。除此之外,能工巧匠中的绣娘近年来在夏布上舞动青春,使在我市传承的“夏绣”驰名中外,同样传播着新余“天工文化”的精华。宋应星凭借自己的虚心下问取得了能工巧匠的支持,由此才有科技巨著问世。历史证明,正是《天工开物》的诞生孕育了这片“蓝领”的摇篮;正是“天工文化”崇尚能工巧匠的实学遗风在我市完美演绎,成就了新余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新余正在努力挖掘天工开物品牌的文化内涵,为当今新余的发展铸就新的元素。2006年仰天岗生态新区(现更名为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成立,正是新余市为擦亮天工开物这张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名片、做大做响天工文化品牌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几年来,该区肩负历史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懈努力,使“天工文化”品牌初见端倪:
一是外联内引深挖“天工文化”内涵。 
二是积极抢占“天工文化”品牌高地。抢注“天工开物”系列商标。2008年11月,我区对“天工开物”全类国际商标进行了注册,现已陆续拿到了国家商标总局核定的大部分商标。注册以“天工开物”命名的公司。2008年12月,由我区出资200万元注册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传播公司。2009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新余天工开物葡萄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率先开发“天工文化”品牌的动漫剧。2009年初,引进长沙动漫原创技术人才落户我区创办江西瀚皇典动漫公司,零租金腾出一栋楼层给其动漫编创制作,出资200万元达成52集动漫电视连续剧---《天工开物--开心岛》联合编创播映协议。该剧全剧剧情已编创完毕,已完成脚本10集、分镜头制作5集。2010年,我区出资115万元,以我市为拍摄基地,与央视10套联合拍摄《天工开物》纪录片电影,届时将在央视10套、4套等重要频道和时段播出,11月上旬,剧组主创人员已进驻新余开始搭景选景等前期拍摄工作。
三是大力挖掘“天工文化”本土资源。开展了天工开物遗址遗迹的普查整理。从2008年6月开始,孔目江生态经济区(原仰天岗管委会)即引进人文历史研究专人,对天工开物遗址遗迹作全市范围内普查整理。现已整理出新余市天工开物遗址地图。遴选天工开物技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通过对天工开物遗址遗迹的普查,已帅选了《天工开物》所记夏布制作工艺、冶铁制作工艺、酒母制作工艺、夏绣等4项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夏布制作工艺(分宜县牵头)、夏绣已入选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购了天工开物相关古农耕农具。为天工开物论坛会址的布展,我区派专人遍访民间古迹,出资近10万元购买了200多件与天工开物相关的古农耕农具。
四是有序推进“天工文化”建设项目。以“天工”命名的“天工开物国际论坛会址”、“天工葡萄酒庄”、“天工文化古镇”等系列大型文化基础项目相继开工并大力推进。“天工开物国际论坛会址”位于仙来西大道延伸段东侧距仙来隧道口约200米处,总投资约6000万元,现钢结构全面完工,预计年底主体建筑建成。“天工葡萄酒庄”位于新余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由新余天工开物葡萄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现有农科园的700亩葡萄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从事南方葡萄酿酒新品种研发,预计年产规模1000吨葡萄酒,储酒能力6000吨。目前,酒庄主楼建筑已完工,葡萄酒展示大厅已布展完毕。“天工文化古镇”由云南盛世同创公司投资兴建,拟建于九龙坡山脚仰天大道盘龙口至崇庆寺约100亩的区域,该镇以天工元素、大明文化为背景,建设为集影视拍摄、商贸、仿古作坊、仿明清古民居为一体的大明天工文化古镇。
 
 
 
多年来,“天工文化”在国内外及我市文化人士的潜心研究下,已从上世纪30年代日本、80年代国内天工开物纯研究时代走向了当下文化品牌运用时期。与此同时,与宋应星、天工开物相关的几个地区都在大举天工开物名片。如江西宜春奉新县(宋应星老家)建成园林式仿古建筑群--宋应星纪念馆。宜春天沐景区不动声色,不到两年时间就投资2000万元建成仿古特色独立景区---天工开物园,目前还被评为江西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我市打造“天工文化”品牌的软肋,我们在“天工文化”研究上讨论得早,在品牌运用上动手得晚;在树立天工开物名片上决策得早,在具体建设天工开物品牌项目上投入得晚。这张“天工文化”品牌已被他地捷足先登且已开花结果。我们目前还停留在“天工文化”品牌的软件建设上,没有真正落地传承为品牌项目效应,很多方面无意间“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尽管如此,放眼“天工文化”品牌的前景仍然可观。作为我市核心文化的“天工文化”,其科学遗风已与当代新余的光伏、能源、锂电等高科技蓬勃态势结为体系。我市“天工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天工文化”标识建筑项目正逐步推进,理应成为国内天工开物名片的领头羊。为此,本课题组认为,下一步应从具体举措入手:
一是成立全市“天工文化”研究会,大张旗鼓推广“天工文化”品牌。7月1日,魏旋君市长在我区考察调研时特别强调,“要依托品牌挖掘文化内涵”,“要高度唱响‘天工文化’这一新余有根文化品牌”。为贯彻落实市长指示,我们应在已有的“仙文化研究会”基础上,再成立全市“天工文化”研究会或“中国天工文化研究会”,云集专家开展大型论坛活动,加大对“天工文化”品牌的运用研究。宜春奉新宋应星纪念馆开馆20多年、宜春天工开物园已建成开园2年,可从现有的人气看,社会、经济效益都有损这张品牌。如果说奉新宋应星纪念馆起点低跟不上当今产业发展那情有可原,可宜春天工开物园耗资不菲,占地面积宏大,目前园内小街冷清、百姓戏坊也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都给我地研究“天工文化”提出了新命题。
二是加快建设“天工文化”项目力度。文化品牌最终应落在有形物产、景点或项目上,才会有实际的社会效应,甚至经济效益。在打造抱石文化的过程中,我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舍得集中投入,才有了抱石文化名片的响亮。而“天工文化”是一张国际名片,运用的好,它能成体系能成产业。目前“天工文化”项目在资金、政策扶持上还有待加强,融资引资走市场化的多些,政府直接发力参与的少些。而“天工文化”的推广前期及本身项目属性,都决定了它的社会公益性,目前还停留在"扶一程上马"才能走稳的阶段。只有举全市之力,集中人力财力才有助于撑起品牌效应,从而走向产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彰显“天工文化”标识。鉴于目前多地共举一牌的“天工文化”现实,我市应进一步彰显“天工文化”标识,凸显诞生地、发源地。从路名、园名、建筑物等各方面入手,广贴“天工文化”标识,形成“天工文化”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紧掌控这张有根文化名片,使“天工文化”品牌早日产生效应。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