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卷《帝国黄昏》二十八 广州入城问题

(2017-08-12 22:52:20)
标签:

国力

火药

清军

英国

火炮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之所以会有广州入城问题,是因为《南京条约》有这么一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按这个条约,普通英国人能住在港口,而英国外交官可以住到城邑。

 

但是,这只是中国版本,而在英国版本里,港口和城邑都是一个词,就是“城市和城镇”。就是说,在英文版本里,英国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外交官,都可以住在城市里。而在中文版本里,普通人显然只能住在港口。同时,关于城邑,中方的理解也不一样,中方认为城邑不是城市,有可能只是城外的小城,英国外交官同样不能进城。

 

所以,这就麻烦大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个中文版本,也是英国人提供的。考虑到鸦片战争期间,英方请的翻译,把给中国宰相的国书翻译得比窦娥还冤,把最后通碟的六小时翻译成半个时辰,大概就能明白这个翻译多不靠谱了。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个不靠谱的翻译,却带来了鸦片战争之后十余年里再大的外交争端呢?

 

既然是外交争端,按道理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就好啦。可惜的是,大清国皇帝是无比尊严的,现在是打不过没办法,可如果没事就让这些夷务来麻烦大皇帝,那大皇帝岂不威信扫地?所以啊,这些夷务慢说皇上不必过问,就加军机大臣,也用不着去处理,直接交给两广总督好啦。结果就是有关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关于五口通商的一切问题,都由两广总督处理。

 

这还是最要命的,毕竟两广总督是封疆大吏,做官做老了的,处理一个区区入城小事,能有多大难度?最要命的是,两广总督的驻地广州,却也是入城争端最严重的地方。可以这么说吧,广州人简直把英国人入城问题,当成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可能要怪广州是两百年间唯一与西洋人打交道的城市吧。

 

这么跟你说吧,广州人与西洋人有着新仇旧恨。

 

旧恨有两个。

 

一个是荷兰人带来的。话说当年荷兰人在中国洋面上横行霸道,比海盗还要海盗,两广渔民可没少受其害。然后正如中国人分不清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他们同样分不清荷兰和英国,反正都是九万里之外的小国,也都是红毛鬼子。于是他们就把曾经占领台湾,曾经在南海和南洋杀过不少中国人的荷兰人作的孽,算到英国佬的头上了。

 

另一个是英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他们卖鸦片卖了多少年,整船整船的鸦片装进来,然后装上整船的银子走,真当大家看不见么。

 

再说新仇。

 

新仇是英国人自己作死。鸦片战争前后,他们在广州可没少做偷鸡摸狗,欺男霸女,耀武扬威的事。在三元里,甚至连人家棺材都掀开了。签订条约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反正治外法权都给了别人,做了坏事,地方官不敢管。

 

不光有新仇旧恨,还有心理创伤。

 

本来呢,英国人在广州只能在港口临时住一下,只能跟十三行打交道,做完生意就得走。咱大清国的臣民虽然都是奴儿,可在这些野蛮不开化的夷人面前,还是高那么一等的,谁让我们知道礼仪教化,谁让我们是天朝上国呢。可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这些夷人一个个地都抖起来了,打仗打赢了嘛,一个个地都以为自己才是天朝上国,而咱们倒成了不开化的野蛮人了。那一副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简直想抽死丫的。可不能啊,可人家现在还要大摇大摆地住在广州城里,如何能忍?

 

总之,现在摆在两广总督面前的,就是个两难问题。英国人偏要入城,在他们看来,不让他们进城,是对他们的侮辱,是轻贱他们,而且入城还是条约规定,必须履行的。而在中国人看来,让英国人进城,那就是侮辱,是打脸,是被人打得鼻青脸肿之后,别人还要上门看热闹。而且他们觉得英国人还不怀好意,上次因为观音娘娘和白衣神女姐姐帮忙没有攻下的广州城,说不定因为英国人进城刺探,下次就给攻下了。英国人把进广州城,当成中国人接受平等邦交的标志,而中国人把英国人进广州城,当成了中国失败屈辱的象征。这还玩什么玩?

 

好吧,且看历任两广总督是怎么玩的吧。

 

一开始任两广总督的,是当日主持签约的耆英。

 

耆英是一个很有外交天分的宗室亲贵。任两广总督的时候,他周旋于洋人之间,很善于用各种即兴而天然的奉承话让洋人哈皮,也很健谈,跟洋人很能聊得来。而且在他发现在洋人眼里女性地位比较高时,还跟洋人互换夫人的画像。其他什么互认义子啦,互赠礼物啦,拥抱礼贴面礼啦,各种聚会啦,都是玩得很溜。总之,在当时中国人眼里,耆英也算是个假洋鬼子了。而在洋人眼里,耆英却是一个热情,温和,真诚,而又有着丰富个人魅力的中国人。

 

对这样一个中国人,洋人当然还是比较信任的。事实上,英国的总督为自己能交这样的中国朋友而高兴,他想办法约束英国人,不让他们过于冒犯中国人。

 

总之,双方在这段时间里是比较和谐的,所以耆英拖啊拖啊,洋人也就认了。直到英国外相巴麦尊实在忍受不了,要求开军舰直接打进来,耆英才做了一个许诺,许诺两年后允许英国人进城,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中国人反对得很厉害,我得说服他们。

 

其时是道光二十七年,两年后是道光二十九年。这个时候英国强硬的外相巴麦尊已经离任,英方的外交官也换了人,可等到这个新上任的英使文翰兴冲冲地赶到广州城外,以为自己将是第一个带领英国人进广州城的英雄时,却发现两广总督也换人了。

 

这个时候的两广总督是徐广缙。徐广缙又该怎么解决这个世纪性的大难题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