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筑梦王朝》 七十三 命运之轮
(2016-04-05 10:29:37)
标签:
秦桧岳飞赵构南宋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岳飞惨死风波亭,是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也是整个宋朝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赵匡胤之死,是第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决定了宋朝迁都无果,决定了宋朝以文制武局面的形成,决定了宋朝的冗官和冗兵,也决定了河东军事集团最后的菁华被葬送,决定了燕云难复。这每一个结果,都影响深远,决定了后来的各种顽疾。
熙宁变法,是第二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决定了维系宋朝政治基本清明的祖宗之法被破坏,决定了政治生态的急剧恶化,也决定了从此之后,华夏再也没有完全的配套体制改革,只有向内,向后,走向封闭和保守。而这些结果,也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宋朝的命运,也影响整个华夏的命运。
岳飞惨死风波亭,则是第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让宋朝失去了最后一个恢复汉唐疆土的机会,从而在来日与草原帝国争锋时,已尽失资源和先机。
但是在这个事件中,岳飞这个背上刻着“尽忠报国”,这个把恢复河山当成最高理想,甚至冒着让皇帝不高兴的危险,也要上书劝谏的人,有没有其他的机会呢?应该说是有的,但是很小。因为岳飞最大的悲剧,其实就在于他与赵构的理想,是相背的,是完全不相容的。所以,要么成全他的理想,要么成全赵构的理想,不可能两者都能成全。
所以岳飞的破局之策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听赵构的,一个是不听赵构的。
如果听赵构的,赵构说议和,那就议和,象张俊一样,从主战派变成主和派,让良心,理想,都被狗吃了,让华夏北部那些被圈地奴役,被剃发易服,被兵灾弄得人相食的同胞继续哀号,就当没有听见,那就不是岳飞了,也对不起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字了。
不听赵构的呢,会有什么结果?那就只能不管其他将领怎么做,就是自行其是,就是不听号令,那就成了个跋扈将军,成了军阀,成了藩镇。这还不够,岳飞的兵,是靠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西路来养的,那么这些地盘,他要不要派兵守住?又是以什么名义守住,地方官不听他的,又怎么办?大宋一百多年,还没有哪个将领会这么做,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反响?
当然,也并非完全不能做,要做的话,就得以北伐之名,行扩充之实,“一分北伐,三分巩固,六分发展”,自顾自的扩大地盘,积累实力,把各路支持抗战的力量都拉到自己名下,向北蚕食金人控制地域,向南保持控制地盘,不让本国军队在皇帝的密令之下侵占,甚至不惜发生些小规模战斗。而且还不够啊,当年桓温能以北伐之名,是因为东晋朝廷只能北伐,不能议和,他一说北伐,朝廷就只能派其他人北伐,然后其他人也不靠谱,只会失败,而岳飞的时代,朝廷可以议和,也可以派其他将领北伐。
而且不止于此啊,赵构虽然一意求和,但是内心如何想的,没有人知道,他有时说要为了做孝子忍辱议和,有时又誓师北伐,伐到一半又密令退兵或按兵不动,然后就听说那边又在议和了。他会一封接一封地写温暖人心的信,他会在韩世忠与刘光世不和,韩世忠与张浚不和,张浚与岳飞不和时温言相劝。所以如果真做了个跋扈将军,为了不被人骂,为了抗金力量不被赵构的表面功夫所欺骗,从而力量分散,互相拆台,还得不时的揭露一下赵构的“本来面目”,比如用李纲吸引人气后过河拆桥啦,让长安准备行在,而实际却一意南逃啦,派各大将北伐,然后密令退兵啦,假装求和是为了做孝子,其实却从一开始就置父亲于不顾而南迁啦。但是,至少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能信呢?很多人对朝廷绝望,都是因为岳飞之死,但是如果根本没有岳飞之死呢?
还有更多的问题啊。这样的跋扈将军,不仅和一个求和的皇帝是天然的敌人,哪怕和一个抗战的皇帝,也注定是天然的敌人,就象韩信注定会死掉一样,这样的人,不可能容于任何一个君主。甚至即使岳飞真的扶立了另一个赵氏宗亲,等这个小皇帝长大了,也会和他发生矛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难道,真的要谋朝篡位吗?如果真是那样,还对得起“尽忠报国”四个字吗?如果不谋朝篡位,坐等着皇帝把自己当成逆贼诛除,留下骂名,也弄得国家不安,又对得起“尽忠报国”四个字吗?所以,这条路实际上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就无法回头。
危险还不仅仅在此,因为如果做跋扈将军,前面固然有金兵,后面可能还有友军,前面固然会死缠烂打,后面也可能动刀子。行军作战,粮草最为要紧,可如果身后的军队断了自己的粮草,怎么办?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当日朝中的宰相,哪怕是主战派的张浚和赵鼎,也都是主张要“收兵权”的,甚至连李纲也主张“收兵权”。有童鞋问,作为主战派,收了兵权,怎么抗金呢?他们主张皇帝亲征,驻跸。就是说,他们宁愿让皇帝亲征冒险,也不想看到兵权在武将手里。所以想让他们容忍一个跋扈将军的出现,那是做梦,只要岳飞表现出哪怕一点跋扈的迹象,他们首先就会断了岳飞的一切后勤供应,根本不需要秦桧为相。
所以面对如此朝局,打还是不打,就是一个问题了。打?双线作战,被本国军队和金兵联合绞杀,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就是绍兴十年北伐的时候,赵构除了十二道金牌之外,又密令韩世忠和刘錡撤军,把侧翼让给金兵,正如六年张俊和刘光世忽然退兵一样莫名其妙,然后即使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岳飞仍然分兵击败了从侧翼扑来的金兵,但是接下来,另一支赵构的嫡系部队,由杨沂中率领的亲兵又出现在岳飞身边。不打?后勤供应已断,靠什么来维系大军的后勤,以及人心?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岳飞哪怕在父老挽留之下,在明知道北方那些送粮草,顶香盆等着王师的百姓可能会被金人报复的情况下,在河北和河东义军可能会被扫荡一空的情况下,仍然决定班师的原因了吧。
他如果不班师,他不仅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且还有可能被前后夹击,也许他终能死里逃生,击败这所有的敌人,但是那只能让他的不归路,或者说谋朝篡位之路,走得更远。而如果班师,也许还有机会,无非是继续上书说服赵构,无非是再等下一次机会。而事实上,在班师之后,又有淮西的军情,在那次,他被张俊和赵构两个政客一封封忽进忽退忽行忽止,时间和事件对应很成问题的命令玩弄,从而让张俊可以陷害岳飞逗留不进。然后又有任枢密副使,又有解兵权,又有张俊邀请岳飞陷害韩世忠被岳飞拒绝的事。而且最少不了的,就是赵构那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体贴入微的安抚与表扬,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账暖度春宵。看上去简直跟好基友似的,谁又真能想到,赵构会杀了他呢?
也许淮西那场把岳飞玩弄得变成局外人的战事,除了提供一个陷害岳飞的借口,是赵构想要求证,在离开岳飞的日子,其他将领能否挡住金人的进攻,能否保证他的安全。在淮西那场战事之后,岳飞的确是明白了些什么,他说,“国家不得了也,官家又不修德”,但是,他也许以为赵官家只是“不修德”而已,但是谁知道,赵构真会杀了他?也许这世上,除了赵构,张俊,秦桧,万俟卨,还真没有几个人会想得到吧。
但是没有用了,命运之轮已经转动,它宣布了岳飞的末路,也宣布了大宋朝的末路,也宣布了华夏文明的末路,崖山之战,已经快到眼前了。因为二十年后,一个叫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男孩,将在蒙古草原上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