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筑梦王朝》二十八 事后的盘点
(2015-10-26 16:53:00)
标签:
文化赵光义耶律休哥阵法杨业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先问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话说赵光义在幽州城外高梁河边,本以为一切顺利的收复燕云之战,却遇到了一个辽国来的疯子,一切都不能以常理度之。白天本来打赢了,可到晚上,他们不知道从哪搞来那么多的兵,那么多火把,到处都是,那么多骑兵,怎么也打不完,那么大的声音,四面八方声震天地。而好不容易耗到了早上,那个疯子居然不顾一切向自己冲来,要把自己射死。
一向算无遗策的赵光义,从此患上了对耶律休哥的心理阴影,只要有他在,就总是胆战心惊。现在问题来了,求赵光义的心理阴影面积?
赵光义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知道,但他的箭伤面积,应该是很大的。因为此后多年,他的箭伤多次复发,包括驾崩的前一年。还有人说,他就是因为箭伤,才在五十八岁上死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童鞋就要问了,这有啥好悲伤的,很有可能是他把他大哥做掉的,他死的也不冤,而且他五十八岁上死,比他大哥五十岁死,还要晚上八年,赚大了。
可是这位童鞋有所不知啊,其实到澶州之战时,辽国的名将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耶律休哥只比赵光义晚死一年,耶律斜轸只比赵光义晚死两年,萧挞凛死于澶州城下,辽国几乎无人可用,才会由皇帝和太后亲入敌境吧。而宋朝的新生代名将却正在上升期,比如曾让耶律休哥蒙羞的李继隆,就是澶州之战的主将之一。甚至还有一个叫尹继伦的将领,也曾经让耶律休哥受伤而逃。
两国之间的气运,有时就是这样,“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甲国的名将量产的时候,乙国名将凋零,而等到甲国这些名将调零的时候,乙国的新生代将领也许又已冉冉升起。用好这气运,则胜,用不好,则败。
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换成赵光义,或者说,赵光义晚死十年,他断不会与辽人议和的,但是只要打下去,只要不再犯致命的错误,辽国元气大伤之后,再复燕云,形势要比当年好得多。如果这一仗胜了,以他的脾气,又怎么不会趁胜追击?
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光义也是死早了,正如柴荣和赵匡胤,都死得太早一样。
不过,如果赵光义真的箭伤恢复,满血复活,再活个二三十年,宋辽副本继续玩下去,对于军中的将领来说,恐怕还有几件事需要面对。
哪几件事?第一件就是赵光义的锦囊和阵法。
什么锦囊?什么阵法?话说赵二回到京城后,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是勇猛无敌,而是过人的谋略,自己不是项羽,自己要做诸葛亮,什么锦囊妙计,什么八阵图,才是我这种聪明绝顶的人要做的事嘛。所以,这之后,他指挥战阵主要通过两件事实现,一件事是亲授锦囊,一件是亲授阵法。锦囊就是告诉将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到了什么情况下,拿出哪个锦囊来看,当然,有时情况有变时也会派人传话。而阵法呢,据说他发明了平戎万全阵,据说一摆将出来,虽然我是步军,敌军是骑兵,可也无计可施,这可又比刘裕那个必须依水而施的却月阵要强得多了。
但是赵二不知道啊,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厉害,可等五虎将调零,自己指挥军队,却是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的,可见真正用兵,最终还是要靠将领的。而对古代战争稍有研究的都知道,战场上敌情千变万化,原来的锦囊应付不了新的情况,那是常有的事,刻舟而求剑,不败何为?前后传递消息以定计,更是阴差阳错,贻误战机。如果事事都能如事前所料,当初他又何至于败给了耶律休哥?本来算得上名将的曹彬,在雍熙北伐中大失水准,忽进忽退,飘忽不定,事后被赵光义狠狠责备,也有人说,其实正是出自他的手笔。从宋辽战争副本也能看到,宋军李继隆大败耶律休哥的那一仗,也正是李继隆违诏的结果。
至于阵法,当然也是一样。阵法虽妙,可敌人不进阵,敌人不管不顾,自己走了,你又当如何。他的阵法之弊,在王继忠失陷那一次就能看出来,虽然敌人哪怕兵力很多,也奈何不了阵法,可人家可以打别的地方啊,你同样也没什么好的办法破敌。这个平戎万全阵,其实只是个御敌万全阵罢了。从满城之战同样看到,宋军变八阵为两阵,也是大败韩匡嗣和耶律休哥的前提。
赵二还是有心魔啊,一方面一定要找回梁子,一方面又想赢怕输,一方面不愿意直接与辽将对阵,一方面又想证明自己驾驭复杂战争的能力。很多年之后,另一个指挥天下如卷席的人物提起赵二的时候说,“此人不知兵”。其实,又有几个人刚一出道就知兵呢,从小的战术打起,再到战役,再到战略,慢慢打着打着,总会进益的。只是赵二是皇帝,不可能象郭威柴荣或赵匡胤那帮人一样,从低级军官甚至士兵做起的,一开始就是大手笔,多少有点麻烦。就象赵括,如果不是刚扔掉书本就指挥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而是从行伍之间煅炼起,也未必会兵败长平吧。
而且,赵二是皇帝啊,皇帝一定要知兵将将么。刘邦知兵么?皇帝其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知将将将就好啦,其他不必多问的。论知将将将,赵二并不差,比如降将杨业吧,他就很信任,能把大家告的恶状付之一笑,能在短短数年内,以功升至西路军副指挥。虽然他的信任反倒让杨业更处于被排挤之地,但赵二没做错什么啊。可问题是,赵二有心魔啊,他生于弱肉强食的皇帝必须亲征的残唐五代,继位又不是那么正,现在,又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了赵跑跑,这就麻烦了。
不过所幸的是,赵二虽然有点走火入魔,可他处事还算公正。违诏的话没关系,只要打赢了,照样有赏,照样升迁,打败了的话,哪怕是亲信,也照贬不误。只是曹彬老实,而且又位高权重,处嫌疑之地,更加不敢越雷池一步罢了。
可是这样一来,第二件事又来了。什么事呢?就是群将争功排挤。
为什么赵光义处理公正,反而会让群将争功排挤呢。因为很简单哪,不管你手段如何,只要打了胜仗,照样升迁,那么有谁不去争功呢?哪怕违令也没关系嘛。
曹彬部下争功,看到田重进和潘美连胜,受不了了,直接造成了第二次冒进,从而被耶律休哥大败。而潘美部下争功,先是排挤杨业,再是以为杨业赢了擅离职守抢功,直接造成杨业战败身死。他们都不听指挥,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听指挥,只要赢了就没事。
这也直接说明了,为什么有皇帝亲征的战事,只要皇帝不当赵跑跑,胜算反而比较大的原因吧。因为皇帝在的话,即使争功,也不至于太不听话。
接下来,就是第三件事了。
什么事?那就是宋朝的骑兵队伍从哪里来。
从宋辽战争副本中也能看出,高梁河大败,败在骑兵力量不足,雁门之战,杨业以数千铁骑出塞,大败辽军,唐河之战,李继隆率静塞军骑兵出击,大败耶律休哥数万铁骑,子河汊之战,折御卿率骑兵截击,大败辽军。可以说,宋军的胜战中,或出于守城,或出于骑兵,否则以步克骑,是会很吃亏的。
但是,宋朝的骑兵很快就要没了,因为宋朝剩下的一个产马地,将会发生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