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四十七 励志向左修仙向右
(2014-12-25 21:46:11)
标签:
佛学葛洪文韬武略神仙经史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求仙,是因为荣华富贵还没有享用够,想要永远享用下去,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们。
但是葛洪说,那样是成不了仙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荣华富贵,那是修仙的毒药。你看那天地之间,越是鲜艳夺目的花朵,越开不久,越是波澜壮阔的生命,越消失得快。
对于很多人来说,修仙和励志是一样一样的。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踏上教主之路,比如说天师道的一些人。
但是葛洪说,那不是什么修仙之路,靠符水,靠每天念五千字的道德经就能成仙,岂不是古来都是神仙了?为了当教主,陷身于政治漩涡,离道越来越远,又怎么可能离修仙越来越近?只有内心真正清静无为,对尘世再无留恋,才是成仙的第一要素。
其实如果只看少年时代的葛洪,那也是一个满满的励志故事,只是后来的后来,就变成了修仙故事。励志向左,修仙向右,这是生命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知道葛洪什么时候走上这个路口的。
是少年时家道中落,所以名利之心大灰?不过那个时候,葛洪所做的,是一边砍柴一边求学,这是志故事,不是修仙。也许,他用木柴换来抄写的,并非经史,而是修仙之书?但是考虑到那时候虽然玄风大盛,可却未必有几本修仙的书供他抄写,又考虑到后日里葛洪博通经史,文韬武略,或者,那时的葛洪,真的是一个有志青年吧。也或者,博通经史的葛洪和修道成仙的葛洪,还在抉择之中。
第一次转折也许是在十六岁求学郑隐门下时。也许正是在郑隐门下读书时,耳熏目染,遂起遁世之念吧。
郑隐这个人实在是对得起他的名字。他是隐士,眼见着天下将乱,带着五十弟子,还有两只老虎就上了山。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是“不知所终”,“不知所终”可说得上是隐士的最好结局,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葛洪求学于郑隐门下,可得上家道中落之日,不幸中之万幸,但是又算得上万幸中之不幸。
说不幸中之万幸么,是因为一来,郑隐藏书颇丰,光是各种道教图书就有一千多卷,这些书是葛洪靠着砍柴无法读到的。二来,郑隐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什么天文地理医卜都懂,“明五经,善律侯,于和宫、天文、河洛谶纬无不精研”,跟着这样的老师,什么本领学不到?三来,更要紧的是,郑隐是葛玄的弟子,对葛洪还要比别人更好一些,有些书只有葛洪才能看到,“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
但说万幸中之不幸呢,是因为本来一个十三岁就边砍柴边读书的,勤奋好学的励志孩纸,因为这个不幸中之万幸,成了一个修仙的青年。
修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不幸,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人各有志,励志向左,修仙向右罢了。
不过、还有第二个十字路口。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葛洪又参与平定了石冰之乱,战功赫赫,被封为伏波将军。可以这么说吧,哪怕是二十岁,这时他表现出的军事素养或政治素养,也在张鲁之上。这又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家道中落的贫家,文武双全,年纪轻轻就立下战功,封为将军。但故事再一次转了一个大弯。
他已经不是那个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葛洪——如果曾经有的话,而是一个有志于修仙之道的葛洪。他没有去领赏,而是去洛阳找炼丹的书。
仿佛嫌葛洪的幻灭感还不够强似的,打击又接二连三地到来。
很快,北方发生了八王之乱,他来到了南方。然后南方又是陈敏之变,他不得不去更南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好友广州刺史嵇含。又没过多久,嵇含又被人杀害。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或许正是在这时,他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世事无常,什么是名利皆灰吧。他说得好啊,“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也或者,这许多许多的幸运或不幸,都只为那最后一个结果,为了从此之后,世上少了一个文韬武略,仕途春风得意的葛洪,而多了一个以修仙之道为终生事业的葛洪吧。那才是他的宿命。
励志向左,修仙向右。
后面还有第三个路口。八王乱后是永嘉,晋室南渡,朝廷思治,很多人都知道葛洪的文韬武略,也精于治世之术,又是封侯又是封官。到这时,本来又会有一个板荡思忠臣,国难思贤良的经典励志桥段的,但故事再次转弯。
侯也就罢了,官嘛他坚决推辞。一直推了好些年,直到他四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没钱了,才要了个勾漏的县令。连皇帝都很奇怪,之前给那么大的官他不做,为什么只是要个偏远县份的县令,他的解释是,听人说交趾盛产丹砂。哦,原来即使做官,也还是为了他的修仙哪。
这时的葛洪已无悬念,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才能做得到。为了他想要的,他愿意放弃所有尘世的繁华。
后面的故事就比较简单了,虽然还有些小曲折,新的广州刺史邓岳留住了他。邓岳说,在罗浮山上吧,那里是著名的神仙洞府,要丹砂么,没问题,要多少?我给。他就在罗浮山上隐居了起来,修行,炼丹,著书,一直到八十一岁。
他写了很多很多的书,经过上千年的战火播乱,也还剩下了十三种。那些书里,有诗文,有神仙的传记,有医学著作,而最最著名,也最最有影响的,还是那本七十卷的《抱朴子》。
《抱朴子》有内外篇。外篇五十卷,这个嘛,算是以道家为基础,综合了百家思想,主要是安邦治世之道,处世修身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道家的治世是怎样炼成的”。而内篇二十卷的主要内容呢,是道教的理论和实践,简而言之,就是“神仙是怎样炼成的”。
那么神仙是怎样炼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