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卷《门第战争》三十一  两个贵人

(2013-12-18 11:33:42)
标签:

战争

第一次

足以

第四卷

门第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谯国桓氏又是一个“族单势孤”的典型,而且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他们还曾经是刑余之家。

 

什么是刑余之家?就是说,他们那种满门抄斩后留下来的孽根祸胎。为什么要满门抄斩呢?当然是大逆之事了。这或者也是为什么桓温祖上名讳据说是不考,而桓温的儿子桓玄,自称至终都只立父庙,不立祖庙,只祭拜到桓温那一系的原因吧。

 

要说谯国桓氏的祖上的祖上,也是挺荣光的,是东汉桓荣之后,也算是五世儒宗,迭为帝师了。不过在魏晋之交的时候,却遭遇了家门大变,桓范——后世桓氏甚至不愿意公开认他为先祖——参与了曹爽的集团。这也是很合理的,曹氏也出于谯国——当时还叫谯郡,算是乡谊。随着曹爽集团乃至整个谯沛统治集团的诛灭,整个司马氏统治时代,桓氏子弟能保全首领就是万幸了,哪里还有余力发展什么家族势力?

 

而对于司马氏来说,当年诛曹爽,杀高贵乡公,那都是血流成河,连后来东晋的皇帝都不忍心听下去,又怎么会大肆宣扬呢。所以当年的嘉平之变,乃至涉及的人物如桓范之类,就成了大家的敏感词,谁都不愿意提及。

 

到了八王之乱那会儿,桓氏出了个人物,叫桓彝。他先是参与了冏冏的齐王司马冏反对楞楞的赵王司马伦的战斗,有点小名气,不过在后来的司马颖司马越对抗的时候,却没有及时站队,所以毫无建树。更可惜的是,他虽然在司马睿还在做安东将军时就南下了,却一直停留在江北,等到司马睿都做丞相了,那年头讲究的是过江要趁早,来得太晚,位子就没了,所以又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结果就是过了江之后,除了赞赏了王导一句“江左管夷吾”之外,毫无上升空间,只做个鸡毛蒜皮的小官。所幸的是,名士那一套还算玩得比较熟,于是就跟着几个嬉皮士一起鬼混。那几个嬉皮士如今被称作“江左八达”,以与“元康八达”区别,人物有几个是重合的,也有几个新人,桓彝算是一个。

 

这个“江左八达”比“元康八达”更有不及,连清谈啦玄理啦或者傲骄的样子都不要了,只是喝酒,嗑药,麻醉自己。桓彝人是麻醉的,心却是苦闷的,为了他自己,为了他的家族,也为了这个偏安的朝廷。又所幸的是,苏峻之乱,台城丘墟,却成全了桓彝。桓彝死于苏峻之乱,用绳命表达了对司马氏朝廷的忠心,也完成了家族的自赎。这时他的儿子桓温才十五岁,很多年以后,他把杀父仇人的三个儿子都杀掉了。

 

不过即使父亲用绳命表达了对司马氏朝廷的忠心,摆在桓温前面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士族象一堵高墙,毫无越过的希望。继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个贵人。

 

第一个贵人是他的夫人——南康长公主。也就是说,桓温幸运的成了驸马爷。不过做驸马爷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命运的顶峰,对于桓温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一把打开权力之门的钥匙。

 

南康公主是庾后庾文君所生,是司马绍的女儿,司马衍的亲妹妹,名字取得很好,叫司马兴男,一听就有旺夫相。不过鉴于当时司马氏并非朝廷的主宰,司马兴男,倒不如门阀兴男来得实惠。

 

当然,这个实惠很快也就来了,因为丈母娘和公主的娘舅都是颖川庾氏的人,很快他就得到庾氏的提携。不仅庾亮对皇帝说,你可不要把桓温当成普通的驸马爷,他可是个将才啊,不用可惜了,而且还带着行军打仗,颇立战功,成了军中重要的人物。虽然这个行伍出身的身份,很被当日的一流士族看不起,甚至以此为由拒绝婚姻,或以“老兵”相称,但是这个身份,对他取代庾氏统领长江中游力量,却是非常有益的。

 

庾氏在庾冰庾翼身亡之后衰落,按理说桓温应该失去庇荫才对,但他却遇到了另一个贵人——何充。

 

何充出身庐江何氏,并非一流士族,之所以能参政,主要是因为庾王之争,何充喊王导的夫人喊姨母,而何充的夫人又喊庾后喊姨母,现在明白是什么关系了吧。让他执政,是让权贵们和衷共济的最好人选。

 

至于在庾王势力相继衰落之后,何充的地位变得更高,还是于皇位继承有关。要知道,自司马睿之后,东晋相继出现了几个身子骨弱的短命鬼皇帝,司马绍,在位四年,二十七岁死,司马衍倒是在位十七年,可死的时候才二十一岁,也就是说,毫不容易可以亲政了,又死了,接下来是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在位三年,二十三岁死。结果就是又不得不立一个小娃娃做皇帝,而小娃娃皇帝,很明显的,必然是一个傀儡皇帝,那么对于大臣来说,立谁不立谁,就关系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了,成则权倾朝野,败则家道中落。在这个过程中,庾氏与何充的意见出现了对立,你猜对了,最后何充赢了,司马岳两岁的长子司马聃被立为皇帝。

 

不知道司马聃的名字是不是为了向老聃致敬,也不知道他的妈妈褚蒜子的名字是不是因为喜欢某种味道甚重的食物,但是既然何充有废立之功,那么权力上升是必然的事,而庾氏,即使庾冰庾翼之后尚有牛人,也未必有什么机会。

 

正巧太后褚蒜子——名字不太好听习惯了就好——的父亲,出身于颍川褚氏的褚裒不太愿意理会朝廷的琐事,宁愿做封疆大吏,何充就算是独掌中枢。而何充做的一件很重要的是,就是让桓温当了徐州刺史,算是第一次做了封疆大吏。

 

不知道为什么在何充,或者说朝廷为什么要立挺庾氏挺过的桓温,或许是他父亲的忠贞报国感染了他们,又或者是桓温的才干出类拔萃,是庾氏和朝廷都必须争取的对象,先于庾氏重用桓温,就是最好的拉拢手段吧。毕竟还在何充避庾氏锋芒而出督徐州驻于京口的时候,庾翼也有类似的建议,现在回到京城了,顺手把徐州送给桓温,有何不可。

 

如果送徐州还只是顺水人情,送荆州就是超级大礼包了。庾翼死前,本来也是让大儿子镇守襄阳,又推荐自己的二儿子做荆州刺史,还没有定夺。这时大约觉得让庾氏兄弟俩占据两个中游要地,实在太不放心,就想让其他够份量的人去制衡庾氏,何充就选了桓温。也许他认为,桓温忠于皇室,又足以制衡庾氏吧,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庾氏早已是明日黄花,而桓温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何充没多久就死了,继他之后执政的司马昱很快君不见,桓温比之前的庾氏更难驾驭。

 

至于桓温,权力之门的钥匙找到了,而通往建康——权力中枢——的钥匙,却还在途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