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卷《门第战争》二十六  王与马共天下

(2013-11-30 12:43:58)
标签:

战争

土豪

家族

民族

远超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王与马共天下,其实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以马为主。这主要是琅琊王氏虽然品位甚高,可与八王之乱时代的皇族力量比较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事实上,除了北方的胡人,也没有哪个力量能与之相较。只不过司马越在那些一堆诸侯里,原始资本算是比较小的,只有六个县的原始股,而且与当时的天子关系甚远,为取得最后胜利,算是建立了非常庞大的统一战线。这个战线里,有鲜卑人,有他的兄弟们如司马腾,有地方军事力量如王浚刘琨,当然,还有琅琊王氏这种名门望族。这些力量缺一不可,所以在司马越的股份制集团里,并没有形成完全的控股,而司马越与王衍,更象是盟友,而不仅仅是君臣。

 

既然有着这么好的条件,王衍为琅琊王氏谋点利益,也就理所当然了。王衍这位高富帅虽然看上去清高得很,口不言钱,善于清谈,风雅非常,可为了家族利益,或者说,为了实现家族利益与司马越集团利益的双赢,还是颇布了些局的。他对司马越的说法是,“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也就是说,现在天下不太平,光靠京城这点人恐怕收拾不了你们那些姓司马的搞出来的烂摊子,不如找点可靠而又有用的人,在外面帮忙收拾。那么谁可靠而又有用呢?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弟弟王澄拿下了荆州,堂弟弟王敦拿下了青州,对自家兄弟,说话就比较直白了,所谓“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这话虽然难听了点,可意思非常清楚,自己在洛阳,做了周天子的左卿士,把持朝政,两个弟弟一个占了齐地,一个占了楚地,这不是三窟是什么。在另外一个说法里,话不是这么难听,不过意思也差不离,就是“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齐楚地方千里,地形又足够险固,都是古代成就一代霸业的地方,得一就足以争雄,何况得两个呢,又何况自己这个朝廷的执政,也不可能无所作为呢。

 

现代人下棋讲究金角银边,古人有座子,所以先占天元,王衍则是先占天元,再取了齐楚二角,开局极好。不过在有余力的时候,也不妨争点其他的边角料,比如司马睿那边。

 

为什么说司马睿只是个边角呢?因为司马睿当时甚至比起司马越来说,也是一个很小的王,而且是沾着祖上的光做的一个小王。他的爷爷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弟弟,做了个琅琊王,然后一直传到他这里,第三代了。虽然是第三代,可比起西晋开国之前就是名门望族,魏晋两代位列三公的琅琊王氏来说,实是是弱爆了。可以说从司马睿的爷爷分封琅琊的时候,琅琊王氏就已经是地头蛇,根本不需要这个王爷的抬举和赏识,而这个“时人未之识”的王爷,反而要结交琅琊王氏来巩固地位。而且琅琊王氏势力也不限于琅琊,连东海郡也未能幸免,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东海王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了。

 

司马睿不仅原始本钱少,而且发展也不太顺利。在司马颖与司马越两大集团对垒期间,司马睿嘛,也跟着站了队,跟着叔叔东安王司马繇,跟司马颖作对。后来叔叔被司马颖杀掉,当然就更义无反顾的跟着司马越阵营,很正常嘛,杀叔之仇嘛。当然,即使没有这个杀叔之仇,因为王导的原因,也很难避免不卷入到东海王的集团。不过,有可能是力量本来就弱,也有可能是第三代的琅琊王了,打来打去,就没剩几个人,只好又回到琅琊故土。这样就更成了边角料。

 

但是这个边角料却不是寻常的边角料。首先,琅琊郡和东海郡是邻居,关系一向甚好,可以派他来守住司马越的大后方,比如做个什么安东将军监徐州军事神马的。其次,琅琊郡是琅琊王氏的基本盘,所以司马睿和王导的组合非常可靠,基本上是世代称兄道弟的那种,甚至后来司马睿当了皇帝,与王家那几个人,也是好兄弟好基友的称呼,从来不敢君臣相对的,这样漂亮的组合哪里找去。再次,对司马越来说,这两人也非常可靠,司马越的王妃是河东裴氏,河东裴氏和琅琊王氏世代交好,裴妃的亲哥哥就是徐州刺史,和司马睿的那个监徐州军事,又是一对好搭裆。最后,王导这人虽然年轻,也没打过仗,不过还是非常靠谱的,情商很高,不仅可靠,而且有用。

 

所以王衍安排给王导和司马睿的任务就既不是什么保卫中央,也不是什么成就一代霸业,而是搞点后勤补给,弄点粮食神马的。搞后勤补给,弄粮食神马哪里最好?当然是江南啦。可巧江南的霸主陈敏,因为出身不怎么样,跟江南的土豪们关系弄得不太好,被土豪们联手做掉了,琅琊王氏这么好的出身,再加上王导的情商,再加上个王爷,跟土豪们交交盆友,顺便再弄点粮食运到北方供司马越集团抗击刘石之用,应该不是太困难。毕竟谁都知道江南的粮食多,连当年的陈敏也说,“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时将欲腐败”,真是不拿白不拿。

 

只是让王衍始料未及的是,在他的狡兔三窟并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成了石勒的阶下之囚,而让那个年纪尚轻,资历并不算高的王导,成就了“江左管夷吾”的一代盛名,其成就远在自己之上。而让司马越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那么多兄弟同党,占据二京,又外结强援,竟然洛阳长安先后沦陷于刘石,倒是一向看上去不起眼的琅琊王司马睿,成了一朝开国之君。早知道,又何苦在华北大地上,东边跑到西边,西边跑到东边,到处联盟,征战,最后国破身死,反倒为人作嫁呢。

 

不过也不难怪他们,毕竟在东晋之前,偏安江左这种事,还真是没有。无论是秦之前的吴越,还是汉之后东吴,不过都是个割据一方的政权。吴越不仅没有机会问鼎,连称霸都很勉强,而东吴,历史地位甚至连蜀汉也不如,谁也没把它当过正统,而且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东风,说不定在立国之初就亡于曹阿瞒了。而且,晋也是灭吴之后得成基业的,偏安江左的想法,想也不用想,也可以这么跟你说吧,这个民族,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养成偏安江左的习惯。所以便宜了这个王导和司马睿这两个边角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

 

但可以聊以自慰的是,王导好歹也是琅琊王氏的人,而且他让琅琊王氏获得了远超过西晋时代的地位。司马睿呢,毕竟也是司马越阵营的人,一如既往的维持着司马越阵营的态度,对把司马越打得落花流水的匈奴人和羯人,是理都不要理,“不与刘石通使”,而对于司马越的盆友,自然也与之交好,毕竟,在司马越的兄弟们在北方尽入敌手之后,这些盆友们对司马睿也是领衔劝进的。

 

尽管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作为第一个王与马共天下版本的延续,新一代的王与马共天下,在江南诞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