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40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五十六   谶纬的命运

(2013-04-07 22:36:09)
标签:

第三

王莽

朝政

不太

白色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传说在古希腊时代,人神不分,城邦之间如果发生战争,那就不仅仅是人之间的战斗,同时也有神,城邦的守护神在战斗。中国自从进入信史以来,似乎很少有这种事体,最多打赢了,感谢一下上帝,打输了,说一句天欲亡我。不过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战争除了在人之间进行以外,还伴随大量的谶纬之争,比如刘秀和公孙述,就各自掌握着大量的纬书图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刘秀和公孙述,一个是很边缘化的汉朝旧宗室,一个是盘踞西南的新官僚,一个是书读得还不错的京师太学生,一个是治下奸盗绝迹的边郡良吏,原本是不会有多少交集的。只不过王莽一场折腾,搞得天下大乱,代之而起的刘玄,刘盆子,赤眉之流,一蟹不如一蟹,以至于人们在王莽时代怀念汉朝,在刘玄时代怀念王莽,在赤眉时代怀念刘玄。于是逐鹿中原的刘秀,与割据西南的公孙述,就在各自谶纬的支持下,自认为真龙天子了。

 

刘秀与公孙述也算得上红白之争。刘秀的幸运色是红色,他接受了王莽的五德说,以汉朝为火德,故而为红色,也是从他开始,汉朝正式升级为“炎汉”。他因为一个叫李通的人,献了“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谶语而起兵,因为《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而称帝。这个刘秀的名字都丝毫不差,除了我还能有谁?

 

公孙述幸运色是白色,他也接受了王莽的五德说,以汉朝为火德,王莽为土德,所以他是金德,故而为白色,自称“白帝”,建了一个有名的白帝城,国号就有点奇怪了,叫“成家”。他的理论依据很多,《录运法》有“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有“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有“西太守,乙卯金”。看到了没有,西边的太守,姓公孙的,不就是我吗?

 

双方不仅树立自己的谶纬,也打击对方的谶纬。公孙述说,《春秋》不是孔子给汉朝立法吗,可为神马只写了十二代呢,说明汉朝只有十二帝,汉朝不可能复兴啦,不要想什么“刘氏复起”啦,那个是假的,是李通想做官骗你的。而刘秀也说,不要以为那个“立公孙”说的不是你,那个说的是汉宣帝,他是巫盅之祸后流落民间的皇孙,所以叫公孙哦,“废昌帝,立公孙”,就是指霍光废了昌邑王,立了汉宣帝。刘秀又说,汉朝不会亡的,很久以前的纬书上就说了,汉朝真要亡,也只会亡于“当涂高”,您公孙述,可跟“当涂高”一点都扯不上哦。

 

反正就是打的这些口水仗,前前后后折腾了十二年,到两人称帝的十二年后,才告结束。而可巧的是,公孙述称帝之前,梦见有人对他说,“公孙十二为期”,怀疑自己只能干十二年,对他媳妇说,他媳妇很超脱的说,圣人都说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尝试不同的生活,就是一天也是好的,十二年已经很好了呢。

 

而其他几个,也基本上应验,虽然前汉已经有了十二帝,但后汉换了个都城后,又来了个十二帝,倒也符合《春秋》的数字。而“当涂高”呢,袁术曾经以为是自己,因为自己字“公路”,结果却应在曹氏身上了,魏国公曹操,这个魏,就是魏阙的意思,正是高高的立在路上。

 

所以这种东西,通常都是能猜到前头,却猜不到结局。当时来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解都是错,回头再看,又处处都能解释通,让人不得不叹服,天机玄妙啊。所以得了天下之后,刘秀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大兴谶纬起来,称纬书为“内学”,而以前的经书,反倒成了“外学”。既然纬书是比经书更为高深的“内学”,自然少不得要大加提倡,所以接下来说是“宣布图谶于天下”,令读书人必须精通谶纬,才能得到功名。

 

开国皇帝都如此迷恋谶纬,后世自然可想而知了。所以穿越爱好者如果想去后汉玩玩,千万要记住,那是个神秘预言家满大街的年代,想凭着自己那点来自未来的历史知识混饭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后世那些对儒家一知半解的人,可不要以为汉朝人只会读四书五经,伦家可是“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哪一个不是把经书当成预言书看的。

 

不过凡事,都有盛极而衰的时候。到了汉末,谶纬就已经不那么流行了,而再过得三四百年,谶纬就完全消灭,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谶纬主要依附于今文经学,随着今文经学渐为古文经学取代,谶纬说就不太流行了。虽然后汉时代,古文经学为了与今文经学争锋,也颇感染了一点谶纬,比如有时会说说《左传》里的预言故事,但古文经学的长处,还在于文字训诂、典章制度与人生礼仪,不象今文经学的长处在微言大义、天人感应与五行灾异。

 

其二,汉末的时候,整个的经学时代都快要结束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学的地位即将被源于道家的玄学代替,察举征辟制即将为九品中正制代替,五经博士没有了,读书好不如出身好,那么也不会有人把谶纬学说当敲门砖了。

 

其三,越到后来,皇帝就会发现,谶纬学说其实很危险。想想看就知道了,如果天下有上千本《推背图》,《烧饼歌》一样的书,而凡读了几年书的人,都能把这些书倒背如流,而且胡乱解释和议论,那该是一个神马样的景象?而如果世上有上万个睦弘和盖宽饶,根据各种谶纬,天灾和异象,还随意曲解圣人的经书,妄议朝政,大唱崩溃论,而且大家都深信不疑,那又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危险?所以汉朝之后,皇帝多半就不太喜欢谶纬,至少,不会提倡了,虽然,他们有时还会利用一下谶纬来上位。

 

这最后一点最为重要,而且谶纬之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最终被隋炀帝杨广烧绝毁禁,虽然杨广最终还是被谶纬暗算了一把,因为一个“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枉杀李敏,结果逼反了李渊。

 

但不管怎么说,那个从王莽开始,在整个后汉盛极一时的神秘的谶纬时代终结了。从此后,世世代代的人,只能对着一本《推背图》苦苦思索民族的命运,寻找那神秘的天机。

 

不过,今文经学在后汉与谶纬结合后,获得了极大的力量,那么古文经学,又是如何与之争胜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