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十二 春秋繁露

(2012-10-14 11:50:14)
标签:

董仲舒

黄河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让董仲舒在历史上得享大名——不管是盛名还是骂名的,是天人三策,不过董仲舒最精深的学问却在《春秋繁露》。毕竟天人三策只有三篇文章,董仲舒当世大儒,博古能今,学问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三篇文章肿么够,肿么够。

 

有童鞋问啦,那么《春秋繁露》又是神马个东东呢?“春秋”的意思我明白,可“繁露”是什么?

 

其实不光这位童鞋不知道,有灰常多的人都不知道,就连那些把古书啃烂了的人,也是意见不一。

 

最典型的有两种。

 

一种是说,繁是很多嘛,露是露珠嘛,繁还可以写蕃,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这是一部关于春秋的书,这里面的内容很多,很多,很多,就象清晨的露水一样多。它包罗万有,它有着你想要的道理,它把圣贤写在书里的所有的微言大义都说明白了。

 

还有一种是说,繁露又可以写成繁路,这又是神马东东呢?这是古代帝王贵族冕旒上所悬的玉串。那为神马要取这么个名字呢?那是因为这部书,是把《春秋》里的文字现象全部联贯起来理解,从而把那些圣人不想说的,不该说的,不能说的,故意不说的,要说没说的,说了别人也听不懂的微言大义全部搞搞清楚。一言以蔽之,《春秋》连连看。

 

是蕃露呢还是繁路呢还是繁露呢?恐怕只有董仲舒自己才知道了。不过在下更喜欢繁露二字,听起来更有文艺范,人世繁华,辟如朝露,方生方死,方晓方暮。

 

可以比较一下其他两个大一统理论的大部头的名字,《吕氏春秋》和《淮南鸿烈》。前者大气,后者霸气,毕竟是丞相之贵,王侯之尊,汇集成百上千优秀人才,参考成百上千文献著作编著而成。可董仲舒只有一个人,一支笔,比不了那种大气和霸气,可总得有点清逸之气吧,所以《春秋繁露》四个字,很好。

 

《春秋繁露》虽然是一个人,一支笔,却也算得上大部头,今存十七卷,八十二篇。据说本来有一百二十三篇,十余万字,分成好几本,而《蕃露》是其中一本。还有几本叫《玉杯》、《竹林》神马的,都是些很文艺很清新的名字,不过这两个,现在都成了《春秋繁露》中的篇名。所以又有人据此说这部书根本就不是出自董仲舒之手,但又有人说,这本书中的内容,篇篇了不得,别人哪里写得出,有本事你写一篇给我瞧瞧。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春秋繁露》一书的文风笔法的确前后非常一致,而且自成体系。反正除了《玉杯》、《竹林》神马的篇名有些奇怪,也没有其他的证据,大部分人还是相信这部分完完全全是董仲舒一个人写的。

 

《春秋繁露》一个人,一支笔,写出这么厉害的东西,除了董仲舒本人博古通今之外,辛苦自然不会少。为了这部书,董仲舒整整三年时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园子里都是用个帷子挡住视线,三年里从没瞧过一眼, 所谓“目不窥园”。真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书啃千遍,三年填一坑。

 

那么《春秋繁露》里到底有神马样的学问呢?

 

主要有五个:天人感应宇宙论,阴阳五行系统论,三代改制王道论,春秋一字褒贬论, 春秋原心定罪论。

 

天人感应宇宙论是董仲舒学问的最核心部分。

 

孔子说仁爱,墨子说兼爱,老子谈道,孟子谈义,庄子逍遥游,杨朱打酱油,荀子谈礼,韩非谈法,而董仲舒,谈得最最多的,就是天。

 

那么神马是天?

 

有童鞋要说了,我知道,我知道,天嘛,就是天空。

 

错!大错特错!

 

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这个话就与董仲舒有关。这个天能解释成“天空”吗?你做事情别在野外做,在屋子里做,“天空”不就看不到了?

 

还有童鞋要说了,我知道,我知道,天嘛,就是老天爷。

 

又错了!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老天爷有啥一阴一阳?一阴一阳,那得老天爷和老天婆加在一起才成吧。

 

董仲舒的“天”,至少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是情志的天,这个“天”源于墨家。墨家攻击儒家不尊重老天爷,搞得“天鬼不悦”,不过见到董仲舒,恐怕就不好攻击了。这个“天”,也可以翻译成“上苍”,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跟人还真是一样一样的。

 

第二层,是自然的天,这个“天”源于道家。可以翻译成大自然,或客观规律,只不过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也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而董仲舒不这么看。董仲舒倒认为天比道更为重要,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也就是说,对道家来说,根本没有神马第一推动,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本来就有的宇宙规律,而对于董仲舒来说,宁愿相信有一个第一推动,这个第一推动是有情志的,从而比道家,更多了一分宗教色彩。

 

第三层,是机械的天,这个“天”源于阴阳家。董仲舒只差一步,就成了教主,不过他遇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个比辩证法还要高明的学问,让董仲舒找到了上天如何推动世间万物的规律,那就是一阴一阳,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天,地,人,阳,阳,及五行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天虽然最为重要,但本身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第四层,是道德的天,这个“天”源于儒家。其实虽然墨家攻击儒,说儒不尊重天,但他们不知道儒家虽然不怎么相信鬼神,但对于天命还是非常在意的。生命也许很短暂,但永远不变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董仲舒把情志的天,自然的天,机械的天融合到一起,再回到道德的天,这个天,不仅与人互相感应,阴阳相生相克,不仅会爱,会怒,而且也是人师法的榜样。天道不仅是人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模范。

 

而把天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则为天人感应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