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盐铁往事》(八十三)安全与民生
(2012-03-24 10:09:19)
标签:
武帝百越宋体正方匈奴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比起前两战的强劲火爆,第三战稍显乏味。
这有可能是因为双方在前两战掐得太狠了,简直就是两败俱伤啊,以至于在第三战中,都没有恢复过来。
所以前两战如果是南拳北腿,后面的几战如果是刀光剑影和内力大比拼,这一战更象是招式的比划,不伤筋不动骨,点到为止。不过饶是如此,还是颇有可观之处。
这一战主要的议题是武帝政策的利弊。
正方首先就高调为武帝政策进行辩护,说什么诸侯和天子是不一样滴。诸侯以国为家,眼光还是在诸侯国之内,操心的也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诸侯滴对手还是诸侯,一时半会谁也吃不掉谁,所以要各自练好内功,拼经济拼人才拼实力。而天子不一样啊,天子一统天下,富有四海,眼光就大了,放眼天下,志在全球,四海之内都得到解放,都过上文明人的日子,得赶紧把那些蛮夷都给解放啰。而且家大,事业也就大啊,那个开销用度,不是小门小户能理解的,所以搞点国营产业,增加一下财政收入,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能不搞啊,集中力量办大事,都免掉了,国家没钱用,啥建设都搞不了,还办个屁大事啊。
正方的意思还是和之前差不多,无非是现在大汉朝家大业大,不能再抱着以前的眼光,得把眼光放开点放长远点,迎接新滴挑战,接受新滴历史使命,以前是玩转春秋,玩转战国,现在列国都统一了,现在的任务就是玩转地球。这就好比战略游戏,不要以为科技升级了,资源充足了,就高枕无忧,更强劲的对手,更费钱的项目马上就要出现了。
反方当然也是一如既往的嗤之以鼻,切,还玩转地球,告诉你吧,那都是欲望!欲望!这种欲望秦朝就玩过,结果把自己玩死了。别嫌老百姓那些柴米油盐的事情小,那才是大事,好好想着怎么让耕者有其田,让每个农民都能衣食无忧吧。
正方当然还是把管仲拉出来充门面,毕竟人家提出过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毕竟人家也实现了富民的主张,还毕竟人家是重商主义的实践者。正方指出,盐铁官营管仲就玩过,结果老百姓没有加税赋,但是财政收入成倍增长,看到木有,会玩经济可有多么滴好。
反方当然还是那个观点,国家领导者张口闭口谈钱,把社会风气都带坏了。而且结果怎么样呢,齐国是搞了不少钱,可成了王吗,没有,武帝时候是搞了不少钱,可为什么国民经济却衰敝得不行呢。你们哪,把立国的根本都丢了。
正方当然不服,继续说我们也不是一心谈钱,我们也是致力于社会公平,锄强扶弱,减小贫富差距,把资本家的钱补到老百姓那里。
反方当然不相信这一套,说病因都搞错了就来治病,越治越病。本来打算减小贫富差距,结果贫富差距越搞越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们靠的不是礼乐教化,而是严刑峻法。社会的根子都坏了,人人缺乏安全感,要慢慢调理,靠严刑峻法,只能让人们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加生活在恐惧之中,更加互相猜忌,防范,算计,怎么能不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呢。
正方当然又把国家安全拿出来说事,而反方也是一如既往的一听边事就来气,内地条件那么好,偏偏把钱都收起来,用于抢那些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让内地的老百姓生活困苦,值得吗?
正方这次没有大谈匈奴亡我之心不死,或欺我太甚之类,而是说边事未必都是净花钱的,比如百越那些地方,扩张的不仅是领土,也有大量的资源哪,那里宝物多,动物多,人物呢也不错呢,匈奴呢,不要以为那里鸟不拉屎,至少马还是拉屎的吧,那里养的马好啊。所以武帝扩张之后,大家不担心没马骑了,橘子柚子多得吃不完,这不是收获吗。
平心而论,对于汉朝这种超级大国来说,无论是打匈奴还是打百越,经济上都是所失大于所得的,而军事上,至少在当时,也不可能有亡国之忧,主要目的都还是国家战略上的绝对安全。可反方出身平民,屁股决定脑袋,当然不愿意为了一些渺茫的好处让现在受苦头,为这吵了不少的架。这次正方换个思路,说打匈奴打百越有好处,打匈奴有马骑,打百越有橘子吃。
可这还是没有说服反方,反方说啦,以前没有打匈奴百越时,大家吃得比现在要好,至少饭能吃饱吧,现在倒好,连饭都吃不饱了,要橘子有个鸟用啊。
正方解释说,饭都吃不饱,是因为有些老百姓太懒了,不爱劳动,不愿意种田,等没粮食吃了,老想着靠上面救济,可等到官府有事情要他们去做时,却一个个跑去流浪。
反方则进一步反驳,为神马老百姓不愿意种田,因为官府要钱的时候,特别有钱有势的人家,有的是办法躲掉,结果都摊派到普通百姓身上,他们受不了,只能逃掉。然后逃掉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负担更重,自然更只能逃掉。老百姓是爱劳动的,只是给官府逼得太狠了。官府少折腾,老百姓自己能养活自己,自己会种地,根本不用等着上面救济。
正方又解释说,官府其实还是不愿意折腾的,象那些义务劳动啊,二十三岁才让他们做,五十六岁之后就不让他们做了,太老或太小的,国家都不让他们做任何事,这难道还不够吗。
反方则说,这就够了?人到五十岁就老了,要柱拐杖啦,五十岁就不应该让他们义务劳动,你让五十多岁的老人去干重活,还说自己不折腾?
反正就是这一通乱掐。正方的长处是国家战略,以及从管仲那学来的经济理论,短板则是对民间琐事知道的不太够,比如对于权贵来说,五十岁不算老,可对于平民来说,五十岁很可能的确老态龙钟了。而反方则恰恰相反,长处是关注民生,短处则是对于匈奴的威胁完全无感并且无视,也不想想,一个有几十万骑兵滴敌人,怎么能完全无视,靠着仁义就能搞定呢。
这些,经过三场辩论,双方大约也比较清楚,那么下一场,双方能否有针对性滴做一些调整,新一轮大战又有神马值得期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