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卷《盐铁往事》(四十三) 秦国来了个年轻人

(2011-11-02 08:08:52)
标签:

卫鞅

秦国

魏惠王

卫国

魏国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最初他应该叫卫鞅,听起来象是未央,粉文艺粉小资,全不象商鞅听起来那么霸气。人的称呼随着地位变化,有着全新的内容,比如从兰儿,到兰贵人,再到老佛爷,卫鞅,公孙鞅,商鞅,也是听起来一个比一个霸道。

 

读过晋国史的都知道,鞅这个字在晋国,使用频率似乎粉高,仅在执政里,就有士鞅和赵鞅两个。它的本意,据说是系在马脖子上的皮带子,一个笼头套住,后面一个带子,紧紧抓在手上,骑马的时候一拉一拉的,叫它东它就东,叫它西它就西,紧紧一拉,吁的一声,马就停下来了。驾车要从容些,坐在车前面,一只手抓住皮带子,另一只手扬鞭,但那感觉是一样一样滴,驾驭啊,驾驭能力啊,就全靠那个“鞅”了。“鞅”是皮滴,所以左边有一个革字,“鞅”是要收拢抓在手心滴,所以右边有个央字。兴许,给孩子取这个名字滴父亲,都希望有一天,这个孩子能抓住些神马,抓住机遇,抓住命运,也抓住权柄。但卫鞅的父亲,大概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的机遇和权柄是在西方遥远的秦国,大概更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有一天会命丧在那个遥远的国家。

 

卫鞅是卫国滴公子,但他的机遇却不可能在卫国,因为卫国大家也知道,除了历史悠久点,文化繁荣点,作风开放点,商业发达点,似乎乏善可陈,似乎产生不了大政治家,也留不住大政治家,比如说孔丘。留不住也就罢了,结果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暧昧把孔丘吓跑喽。所以在这个著名滴恋爱之国跌跌撞撞滴度过六七百年之后,出了个伟大滴公子卫鞅,又有神马用捏,黄花菜早黄了。这个时候滴卫国,只剩下一个城市,还一会是魏国滴附庸,一会是赵国滴附庸,将来有一天,还会成为秦国滴附庸。这个时候,对于卫国这种国家,活一天是一天最好,强行做大,不是福是祸。

 

于是卫鞅来到了魏国,他的先辈李悝和吴起都曾经在这里变法改革。魏文候,魏武候,还有现在的魏惠王,一代代开疆拓土,败齐击楚,西取秦国河西之地,北灭中山,打遍天下无敌手,早已是中原新的霸主。这样的国家,理所当然成为年轻人求职滴首选。但是正如许多到知名跨国公司世界五百强找工作滴年轻人一样,迎面而来滴,常常不是荣誉和鲜花,面是一瓢冷水。魏国的确是个大公司,人才辈出,但越是这种大公司,资历就越重要,李悝出道时,魏国尚处在开拓期,三晋还没有正式分家,吴起来魏国时,已在鲁国小有名气,子夏是圣人高足,至于乐羊、西门豹、翟璜、魏成这些人,又有几个不是德高望重,声名远播,而卫鞅呢,其时只有二十多岁。

 

所以当执政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时,魏惠王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公叔痤说自己老了,病了,可能就要不行了,臣死之后,愿吾王将举国之事交给卫鞅,他的才能,学识,尚在李悝吴起之上。魏惠王心里很是不以为然,心想公叔痤啊,你不仅是老了病了,你还糊涂了,咱们魏国从不缺少人才,惠施,孟轲,都想到这里找工作,你现在让寡人把举国之事交给一个毫无资历,毫无声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子,这不是笑话么。魏惠王心里这么想滴,但没有说出来,只是随口说了句,寡人知道了。听话听音,公叔痤当然不糊涂,他当然就知道了魏惠王的心思,于是他又说,如果大王不想用卫鞅,就把他杀了吧,否则终是魏国之患。

 

接下来滴情节就如同许多类似故事一样,公叔痤把这话又说给卫鞅听,劝他走。卫鞅呢,说既然看不上我,不会因为您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因为您的话杀我呢。再接下来,就是听说秦国在高薪诚聘,于是去了秦国。

 

卫鞅虽然年纪轻,但做事很老到,先是带上了李悝滴《法经》以证明自己是法家传人,又找上了秦孝公滴宠臣景监,毕竟人家在宫里说得上话。因为搞不清秦孝公滴喜好,又准备了三套方案,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发现帝道和王道,秦孝公都粉不耐烦,哈气连天后,才改成霸道,都是些在短期内滴让秦国强大,让外国弱小滴法子,不管这些法子见不见得人,反正能达成目标就对了。这下终于正中下怀,越谈越哈皮,秦孝公听得差点凑上去。

 

听到这里,穿越爱好者大概在心里痒痒了,原来在战国时代找工作就是这么简单,只要告诉国君,怎么样怎么样,就能让国家强大就好啦,我也能。但穿越爱好者如果以为就这样被录用了,那未免太天真,更残酷的还在后头。秦孝公让那帮政治老手甘龙啊杜挚啊与卫鞅在朝廷上辩论,那些人个个都是保守派,根基深厚,世代显贵,玩政治玩了几十年了,当然没那么好对付。也幸亏是卫鞅,如果是后世的韩非,固然是满腹韬略,只怕也应付不起。

 

但穿越爱好者如果以为说服大臣就完了,那还是太天真了,秦孝公会告诉你,你还得说服秦国百姓。但这同样难不倒卫鞅,他在城门南头竖了根大木头,三丈高啊,下令有人能扛到北门,赏他十金。搬根木头就得十金,老百姓当然不敢相信,万一官府说话不算数怎么办,钱没拿到,还落下个笑柄,大家都说千万别出这个风头啊。第二天,卫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冒失鬼忍不住,把木头搬到了城北,结果还真给了他五十金。于是百姓就知道,跟着卫鞅那个卫国公子没错的,他说到做到。

 

说服了国君,说服了大臣,又说服了百姓,接下来,秦国的大改革就拉开了序幕,那场改革,直接宣判了已经明显落后滴封建制度的死刑,也催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诞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