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十大口水战(五十八) 新儒家还是新法家

(2011-05-14 13:37:44)
标签:

吕不韦

秦国

《吕氏春秋》

法家

儒家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在封建社会,阶级的流动是很少的,他们之间的待遇差别自然也不是一点半点,比如天子就可以开万国博览会,而诸候只能开开春晚,大夫呢只能开开不插电滴演唱会(当然那年月也没电可插),而士呢只能开开私人派对。所以礼和刑这两样调节社会滴利器,适用人群自然也就不同了,礼适用于天子诸候大夫和士,而刑适用于士和庶人,以及奴婢,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有滴只是享受礼而不用担心刑滴,如天子诸候大夫,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滴真正滴贵族,代代世袭,有滴只消受刑而不用指望礼滴,如庶人或更低贱滴奴婢,而士呢,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冰火两重天,上上下下滴享受,谁呢他们滴身份不明,也不知道是没落滴贵族,还是暴发了滴庶民呢。

 

但随着封建社会解体,阶级升降就较为频繁,那些亡国滴公子,那些暴发滴商人,都加入了士滴行列。与此同时,诸候开万国博览会,或大夫办春晚滴也越来越多,你还别不服,你要不服,先废了你丫的,谁叫人家势力大呢,这就是所谓滴“礼坏乐崩”。但礼都坏了,乐都崩了,士人到处找工作了,怎么办?改变礼和刑滴执行对象,使之适应新滴形势。怎么改变?两个办法,一个是将礼下放到庶人,让庶人也能懂礼,一个是将刑上到大夫,让大夫也尝尝刑法滴滋味。前一个是儒家滴法子,后一个是法家滴法子。

 

按理说儒家滴法子大家都稀饭,应该把国家治理得更好才对。但不知是应也韩非那句“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还是怎么的,礼下到庶人滴儒家越混越不行,而刑上到大夫滴法家却让秦国蒸蒸日上。

 

不过事情还没完。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作为一个久经商海摸爬滚打滴人,应该很实际,在儒家和法家之前,应该二话没说就选法家才对。但奇怪滴是,这一次,他选了儒家。难道这,意味着儒家有翻盘滴机会?吕不韦,一个战国末年最大滴政治投资人,这一次滴学术思想投资,会成功吗?

 

是的,在儒法之间,《吕氏春秋》更注重仁政,象神马“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俨然又是一个“仁义挂嘴边”滴大害虫。这还没完,还重孝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吕大丞相,你不知道在法家眼里,孝子们在打仗滴时候会当逃兵的吗。对了,还有《大乐》,专门鼓吹音乐滴伟大,“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又俨然和主张“弦歌之声不绝”滴儒家暗通款曲。

 

仁政之后,才轮到刑和兵,“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似乎是给法家留了些面子。但话又说回来啦,儒家似乎也没有反对用刑和用兵啊,只是说刑要少用,兵要慎用。因为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不一定都是天生本质不好,有可能是“幼儿失教”,还是有可以改造好滴,还是以教化为主,最后达到大治,“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到那时,就没有多少人会犯罪了。而用兵嘛,孔子不也说了吗,“足食足兵”,“教民即戎”,只是说君主不要好战,给百姓增加痛苦而已。而《吕氏春秋》里主张滴赏罚和用兵,也和儒家一样扭扭捏捏,象裹脚滴女人一样走滴很慢,比如“故威不可以无有,而不足专恃”,“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用兵也是一样,“古圣人有义兵而无偃兵”,把战争分成正义滴和不正义滴,也正是儒家滴意见。但在法家看来,儒家滴战争正义论不仅可笑,而且虚伪。谁都知道,国家利益至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在民族滴生存空间面前,在整个诸夏滴长远安定面前,难道咱们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统一天下,是不正义滴么?你吕不韦相秦滴时候,吞并东周,破坏合纵,分割赵魏,攻城略地,虽然人杀滴木有以前多,但难道真滴就那么正义么?

 

不过好在《吕氏春秋》对墨家滴“非攻”扬弃滴更多,《荡兵》篇里基本上还是在否定“非攻”,理由嘛有三。第一,国家间正义滴“诛伐”就好比国家内部滴赏罚,国家内部没有赏罚,人们就会胡作非为,国家间没个诸夏警察九州宪兵维护天下秩序,就会互相攻击以强凌弱。第二,用兵不在有无,只在大小,难道墨家和儒家打口水仗,就不是用兵了吗,只是程度滴不同,这些程度,有八种,从最轻滴心里诅咒,到最重滴三军攻战,哪个不是用兵。第三,如果有那种国家,统治者损民自肥,荒淫无耻,民不聊生,但又反抗不过,咱们去解民倒悬,那里滴人们感动滴内牛满面,就象儿子看见了娘,或者象饥饿滴人见到了面包,这样滴战争难道要不得么?这第三个理由俨然又是一个孟轲。

 

综上可见,《吕氏春秋》中虽然整合百家,但也是有主有次滴,恰如中药,有君有臣,还有药引。《吕氏春秋》中以儒道阴阳为主,其次法家,其次农家,其次墨家,最后名家。墨家滴兼家非攻尚同非乐尊天明鬼等等都没有用,只有尚贤似乎是有的,但禅让是儒墨都认可滴制度,而无为却是道家滴主张。节葬似乎是墨家滴主张,但孝道又是儒家滴,而且《吕氏春秋》只是反对厚葬,还不至于象墨家那样“薄葬短丧”,而且比墨子说滴近理,比如墨子反对厚葬是太费钱,而《吕氏春秋》说葬得越厚,墓盗得越快,这哪里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呢。至于喜欢玩逻辑滴别墨或名家,《吕氏春秋》几乎是全然不用,这也不奇怪,儒家法家道家,几乎没有谁喜欢名家,早就被边缘化滴名家,在吕丞相府三千食客中,能执几次笔,是很难说滴。

 

在儒道阴阳和法家之中,儒家滴比重又尤其滴大,以至于有人说《吕氏春秋》是新儒家,这并不是吕不韦有意抬高儒家。因为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滴本意在于整合,所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而不是抬高谁而打击谁,无非就是大家意见不相矛盾滴时候,就都使用,如果意见有明显滴冲突,看谁说滴在理。最后滴结果是神马呢,最后滴结果就是谁滴整合能力强,兼容性好,谁就比较沾光,而谁滴理论与别人都格格不及,就很容易靠边站啦。

 

而这些诸子百家之中,谁滴整合能力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