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十大口水战(四十四) 儒家的现实主义者

(2011-03-30 09:36:34)
标签:

荀子

秦国

儒家

孔庙

法家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荀况,或者说荀子,或者说孙卿,是儒家里一个很特别的人物,特别到有很多人似乎不愿意承认他是儒家。而荀子似乎也不满意儒家的全部,孔子门人中,常常被他“瞀儒”,“贱儒”,“俗儒”的骂个不停,除了孔子本人,以及大家都没怎么听过的子弓,似乎没有满意过谁。想想看啊,儒家之中,有多少人是这些“瞀儒”,“贱儒”,“俗儒”的传人,又有几个是那个子弓的传人,整天给这么骂着,荀子能进得了孔庙吃冷猪肉么。

 

不过最为特别的是,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儒家六个超级大档头,只有他很高调滴宣布,“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如果荀子能活个千儿八百年然后再千儿八百年,威廉·戈尔丁一定能和他成为超级忘年交,因为后者的《蝇王》就是荀子这句话最好的注释。一群孩子,常常让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多愁善感的文学青年或文学大师们莫名其妙的惊诧,然后写出“多么天真啊,这些孩子”或“孩子总是善良的”的句子的一群孩子,流落到一个孤岛上,会发生什么。一个伊甸园吗?《蝇王》告诉我们,那会是一场恶梦。

 

是伊甸园还是恶梦我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也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试。或者,都不是,记忆力好的童鞋也许还能记得些幼儿园的时光,那里能交到好朋友,也可能被欺负。小朋友们已经会滥用职权,已经会用一杯热水把蚂蚁烫死,但是看见一只受伤的兔子,也有可能会同情。他们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他们只是一群聪明些的猴子,仅此而已。

 

所以性善论是对的,因为同情心是善的源泉,鼓励性善,发展同情心,的确有莫大的好处。所以性恶论也是对的,认识到人性的局限,认识到人的动物性部分,才能发展出更为合理的制度。

 

所以也许孟子和荀子都是对的。孟子主张性善,他主张人性,反对动物性,“人之异于禽兽者其几希”,所以一定要做人,不能做禽兽。庄子说不对,人性是人为的,人为的不好,我稀饭纯天然绿色环保,所以我反对人性,我主张天性。而荀子则说,你说的也不对,天性是恶的,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所以我反对天性,主张理性。所以也许孟子和荀子是殊途同归了,他们都反对人和禽兽相似的部分,主张人和禽兽不同的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孟子认为是纯天然,荀子认为是人造物。所以荀子虽然主张性恶,却和孟子一样主张人人皆可以做圣贤。只是这殊途,造成了孟子主张发展自己的本性,而荀子则主张努力学习,倒演变成了儒家的顿悟和渐悟两宗。只不过后世六祖慧能的辐射太强,以至于宋儒还奉顿悟为正宗,将孟子请到了孔庙的尊位,荀子只能在门外喝东西南北风。

 

当然,荀子命运的不同,还不仅在于他的性恶论,更在于他是儒家里唯一一个去过秦国的人。秦国是什么国家,“弃礼义而上首功”,“虎狼之国”,在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之下,秦国的百姓如果不在地里种田,一定在前方打仗,他们最大的梦想,是左手提一个人头,右手提一个人头,然后回去领功。这样的国家,荀子居然对它抱有希望,居然称其为仅次于王道的国家,这还了得么?

 

荀子命运的不同,还不仅在于他去过秦国,还在于他培养出了两个法家的弟子。自称大儒,培养出来的却是法家的弟子,很光荣么?

 

荀子命运的不同,还不仅在于培养出了两个法家的弟子,而在于这两个法家的弟子,都是欺师灭祖之人。弟子韩非,大谈“儒以文乱法”,主张对儒家进行专政,弟子李斯,则直接焚书坑儒。作为这两个欺师灭祖之人的老师,荀况老先生,你,难道没什么可以说的么?

 

但如果荀子地下有知,恐怕会大喊冤枉,经是对的,只是被和尚念歪了。而韩非李斯两个人,如果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大喊冤枉,老师,我们正是照着你说的念的呀。老师你说人性本恶,又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变善,但如果本性都是恶的,又哪来的善的教育呢,所以老师你说的通过礼乐来教育是说不通的呀,要想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用法,一定要用刑,刑了再法,法了再刑,你想去老百姓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如果荀子地下还有知的话,恐怕会继续说,我冤枉啊,我说的人性本恶不是那个意思啊,我说的善的教育是有根源的呀,善的教育在于理性哪,我们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神马本能,而是理性,我们人是会思考的呀。

 

所以如果荀子活个千儿八百年后,再向天借上五百年,然后再向地借上五百年,也许就能知道弗洛伊德那个牛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然后就会感叹,这正是我需要的了。的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道德的载体——超我——的确是后天形成的。只不过,荀子所强调的理性,在弗洛伊德那里只是一个仆人,同时为两个主子——本我和超我服务。

 

所以哪怕荀子的学问很好,差不多综合了先秦各家各派的学说,哪怕荀子的文章做的很好,文风浑厚,与孟子的热血,庄子的逍遥,以及学生韩非的尖刻并称先秦的四大家,哪怕荀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校长,哪怕他把儒家的礼推到了很崇高的地位,哪怕他在黄老学说兴起之后,让再度中衰的儒家再度兴起,他仍然上不了后世诸儒的文案,仍然没办法分到一点孔庙的烟火。

 

当然,这些对于荀子,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荀子是“祭神,如神在”很好的注释者。荀子说的好啊,腊日到了,祭祭祖,并不是指望祖先真来吃冷猪肉,是为了寄托哀思,干旱了,国君斋戒求雨,并不是真指望有个雨师有个风伯来降雨,而是因为表示重视,干旱了,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了,国君很重视,虽然人工降雨还没发明,也不能啥都不做啊。态度,重要的是态度,都油暗的丝弹的。所以,对荀子来说,进了孔庙,那是重视,不进孔庙,又有什么关系,谁叫荀子是儒家中的现实主义者呢。

 

现实主义者就是这样,但尽人事,但顺天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