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而立与不惑之间

(2011-02-13 13:37:40)
标签:

南京

体制

后半生

鞭炮

前半生

分类: 流言(信笔而至的闲话)
旧历的新年毕竟最象新年。元旦过后,总要一直拖着,拖到鞭炮一直放上十天还不得闲的时候,才不得不承认,又是一年了。
  
  大抵都是这样的。元旦也放鞭炮,但那是象征性的,放一下就没了,所以过了年也象没过一样,就象旧时候一顶小轿从后门担进去的新夫人,多少年后也脱不了一个姨娘的身份。春节就不一样了,除夕之前总是静悄悄的,四野里除了几声狗吠外没有别的声音,只有头顶总是阴冷的天,四周总是阴冷的空气。然后忽然一下,鞭炮齐鸣,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接下来差不多每天都是鞭炮,就象无休无止的,关了又闹关了又闹的闹钟,让人不得不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所以,过了旧历的新年,才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中点。如果一生就象一场爬山活动,如果前半生是上山,后半生是下山,这也许该算成顶点,虽然一点也没有登顶的样子。这还是托现代医学的福,把“古来稀”变成了预期寿命,否则也许这个中点就是五年以前。当然,古人的生命不是先上山然后下山,而是一直上山上山,上到顶,然后不再下来,除非累了。就象孔子,三十岁只是而立,四十岁才是不惑,五十岁知了天命,要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但那都是古人了,虽然体制内还大抵如此,但体制外却早已是年轻人的天下,每日价用不断交换着的新词汇来识别自己的群体。
  
  很多年前,有一个父执辈告诉我,如果他年轻时候就有三十五岁以后的认识就好了,他最初在一个大型国企,后来下海到南方。那时,我刚刚进入体制内未久,周围全是上一代的人,所以并没有很留心这句话。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也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周围全是小辈,才意识到,我失去的有多少。
  
  春年之前,一个大学的同学来南京,聊了半天时间,由此知道他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是怎样的在十几年时间一步步的积累,只等厚积而薄发,或已经厚积而薄发。几天前,一个高中同学来电话,说准备筹办高中毕业的二十年聚会,这让我恍然若失,二十年,真的已经二十年了。
  
  体制内是一个崇老的地方,而我把最年轻的时候留在了那里,十几年里一直被人“小”啊“小”的喊着。体制外却是一个崇少的所在,三五年一代新人,而我却在而立与不惑之间的年纪来到这里。几年前还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几年后却要跟着小辈们学少,这叫人情何以堪,不知那位父执辈三十五岁时有没有同样的心情。
  
  “三十而立”,大约是三十岁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四十不惑”,大约是四十岁才知道生命的局限,该放手时当放手。前半生是做加法,生命不断的充实,后半生是做减法,顺应自然规律,该放弃的就放弃,等到大限之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处在这而立与不惑中的三十五岁,自然是得失之间,生命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即将到来。但假如在这得失之间的年纪,还要重新开始,如当年那位父执辈呢。
  
  所以有时真的很想向那位父执辈遥敬,虽然年纪不同,但都是走错了季节啊。别人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从没有什么而立不惑的问题,他们很年轻时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只要看见别人都在要什么,那么我就要什么,别问有没有用,要到手再说。他们不停的和别人比较,如果获得的比别人多些,他们就很满意,如果少些,就继续努力,他们不停模仿着时尚达人的说话做事,以证明自己没有落伍。而我却从来就是一个落伍的人,在很年轻时去一个崇老的地方,又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来到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别人都在不停的获得,而我,却象那只不停的掰玉米棒子的熊,掰了一只,扔掉一只。十几年的体制内生涯,只留下一个在体制外纯为摆设的高级职称。十年的网络生活,从一个论坛,陌生到熟悉,然后离开,到另一个论坛,陌生到熟悉,然后离开,到终于厌倦,最后留下的只有最初莲社认识的那几个人。因为那几个人,现在见了面已经有亲人的感觉,即使很多年不联系,见了面仍能亲切如初,时间毕竟太长了。不知道将来体制外的日子,能留下什么。
  
  也许,我根本就不该是一个弄潮儿,我生该是一个过客,正如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人的粉丝一样,点燃粉丝热情的场面,我只会觉得吵闹。前几天我把IM签名改成“而立与不惑之间”,有人问我,为什么放着事业单位不要,出来打工,我对他说,体制内的事情都知道了,想出来看看,他说我疯了。也许这不是疯话,也许这是实情,正如很多年以前,我的那篇《生命是一辆疾驰而过的列车》一样,如果我是那个旅客,我一定不会被众多人群簇拥着,从一个站台,到另一个站台,我一定会试试站台外的风光,看看山那边的夕阳。机关里的生活固然稳当清闲,但体制外也不是什么死地,毕竟比起春天里老无所依的民工,我的生活已经过得去了。
  
  而且过客另有过客的好处,没有获得时的欢喜,也就没有失去时的担忧,没有得到什么,也就不担心失去。在这而立与不惑的中点,在这得失之间的年纪,在生命的春天和夏天都已错过之后,也不妨享受一下秋天之美。别人的秋天在收获,而我也不妨看看叶落,看看雁飞,看看鸟去鸟来人歌人哭的热闹,看看秋天的街景,看看秋天的山色。既然生该是一个过客,不妨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