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老诗歌赏析——第一编
江海揽胜(七)
清溪八景诗(选七)①
顾清泰②
宝山旭日③
春山楼阁海天空④,
千仞凭收一篑功⑤。
残夜忽惊光炫目⑥,
日华初上水云红⑦。
〔今译〕
春临宝山楼阁高,遥望海天空,
高山美景任你赏, 饱览刹那功。
熠熠光芒破残夜, 惊叹炫目中,
瞬间跃出海边云, 满天一片红。
〔注释〕
①青溪,又名清溪,浦东高桥镇旧称。关于此名由来,顾清泰原诗有注:“我里僻吴淞江之左,曰小江东,即里中论,以青浦江为干河,故又号青溪云”。青溪八景,古高桥镇上八个历史景观。
②顾清泰:清高桥人,历署吴江、上海青浦教谕,镇江府训导。
③宝山:明永乐十年(1412年),在高桥镇北临海处筑土山,山上有烽堠,用以引导航船进出长江,永乐帝拟《宝山烽堠御碑》,遂土山命名为宝山,后沉没于江。
④春山:宝山。
⑤千仞:极言宝山之高。
一篑功:一会儿时间,指日出的刹那。
⑥残夜:破晓时分。
⑦日华:太阳的光华、光辉。
[赏析]
唐人孟郊在《终南山》中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的诗句,驰骋雄奇的想象,极状中南山的山势连绵高峻,气象非凡;宋朝杨万里在《过扬子江两首·之一》中以“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的诗句,描写云开日出,碧天绿水映得通红,璀璨景色眩人眼目。顾清泰的《宝山旭日》亦现浦东日出的奇伟美景。
此诗首句先交待观日出的地点宝山,接着采用白描,表现登高所见的海天辽远空阔的壮观景象,为后文的描写日出作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写高高的宝山全靠人工堆积之功,寓情于事,寄寓作者由衷地赞美之情。这两句互为映衬,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此句既表诗人为在宝山上看日出而隔夜守候,又通过描写残夜的感觉来表现旭日初升前的情景。用“忽”,表旭日初升前光芒激射的瞬间变幻;用“炫”,状出朝霞的艳丽夺目;抒发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第四句描写旭日初升的场景,作者采用侧面描写,以水云皆红来烘托旭日初升。这两句多紧扣“初”字,不正面描写旭日具象,而以“日华”对周围景象的影响为主体,来显现日出时场面的雄伟、壮观景象。
诗取常写之题材,但立意独到,不落俗套;构思宏阔而细微,描摹简约,逼真形象,情景交融,意境壮美;语言清新自然,不事娇饰却瑰丽夺目。
双桥夜月①
平沙夹抱水洄沿②,
彩落长虹断复连。
几度赤栏闲徙倚③,
一轮明月影双圆④。
〔今译〕
宽阔的沙滩江水来环抱,两江来回相接衔,
人间的双桥是落地彩虹,天地难分断还连。
多少次红色桥栏悠闲靠,恋这美景风光好,
天边的一轮明月当空挂,双桥倒影分外圆。
〔注释〕
①双桥:古代高桥镇的高桥和翁桥。
平沙:广阔的沙地。水洄沿:水流来回贯通,此指清浦江和湟潼江江水相连,来回贯通。
②双桥分别置于两座桥上,水能贯通,桥间相距又不远,形似彩虹断又连。
③徙倚:徘徊。
④影双圆:桥身和倒影形成一个圆影,两座桥形成两个圆影。
[赏析
]
唐朝赵嘏的“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旧》),表现波柔色浅,宛若有声;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丽绝俗。明朝夏完惇的“月涌长江白,云连大海青”(《秋夜感怀》)描写月色倾泻,似从大江中涌出,江水愈显其白;云彩绵延,似与大海相连,云水益形青碧,境界壮阔绮丽。《双桥夜月》则集情思、意境于一体,尽显浦东高桥之美景。
此诗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夹抱”两字极形象地描写出江流在平缓的沙滩的呵护下,在岸边回旋的情景。此句语意新颖独到,境界开阔,静中见动,动愈衬静,是为蓄势。第二句巧用比喻,既写景又点题。用“断复连”表拱桥与拱桥的连接,就像天上的彩虹,一道接着一道。想象奇妙,气势壮伟。用一“落”字,将双桥的轻盈、灵巧呈现了出来,又妥贴地与彩虹之比相吻合。炼字精当,意境秀美。第三句采用白描,描写诗人在双桥上时踱时倚、来回往复的情形。意在表现作者一面欣赏双桥之景,一面又在等待月景;又为明月蓄势,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第四句落笔宏丽,诗人将天上的一轮明月与水中的两个圆影结合在一起,绘就了一幅清幽雅趣、天上人间的脱俗画卷。
全诗意境幽美恬静,清丽绝俗;构思奇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语言清新自然,意蕴新颖独到,炼字工巧,有浑然天成之妙。诗人完成了一个融情、景、理于一体的美的巡礼,让读者从中获得了极美的诗意享受。
东海扬帆
天光水色碧成围,
何处蓬瀛望翠微①。
万斛余皇渺一苇②,
乱帆齐拍浪花飞。
〔今译〕
阳光灿烂,水色明净,海水碧绿形成围,
胜景飘渺, 仙山神奇, 何来蓬瀛见翠微,
瀚海无垠,余皇阔大, 竞相争流渺一苇,
万点帆影, 碧波穿行,溅起雪浪花翻飞。
〔注释〕
①蓬瀛:蓬莱山和瀛洲,神山名,喻指仙境。
②万斛:古代计量单位,一斛为十斗,表示容量大。 余皇:春秋吴国的船名,后泛指舟船。
一苇:《诗经·卫风》中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后以“一苇”为小船代称。
[赏析]
白居易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的诗句,形容风把白浪翻成花,雁给青天点上字。设想新颖,写景如画。王安石也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写尽了东海壮美之景。此诗的“乱帆齐拍浪花飞”句描写了东海风帆竟浪,构思绮丽,场景阔大。
诗的首句运用白描,描写极目所见远处的天色、海水色,一片蔚蓝,难分上下,似乎合围在一起的壮丽景象。诗人起笔宏丽,气势豪迈。第二句采用反问、夸张的形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了远处隐隐映入眼睑的苍翠青山,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作者巧妙地化用蓬莱仙岛的典故,将现实之景与虚拟的理想之景构画在同一画面,联想丰富,使诗意极具浪漫色彩。第三句诗人的视线由远而近,由写远景转为近景,积极运用夸张和对比,极言海船的宽阔以及”一苇”的极其渺小;又以“一苇”暗喻船舟,表现出诗人由赞美沧海、仙岛的雄伟、壮丽、神奇,到赞美扬帆弄潮的人的伟岸。体现出诗人立意的缜密,造景的奇瑰。第四句承接前句的意蕴,直接描写近景中众多航船不分先后,你追我赶,扬帆击楫,浪似飞花的壮美奇景。
此诗写景抒情,抒写了景美人更美的壮丽诗篇。立意新颖,造景奇特。语言晓畅明丽,结构层次清晰。意境宏丽、雄奇,有豪放瑰丽之诗风。
春江待渡
小憩江干草似茵①,
柳丝夹岸漾波轻。
漫愁欲济无舟楫②,
验取沙痕水未平③。
〔今译〕
江边小憩,但见岸边青草绿如茵,
岸柳倒影,方现水波荡漾还轻轻。
渡船难觅,只忧双手正空愁无楫,
沙上留痕, 还叹心似江水犹未平。
〔注释〕
①小憩:暂歇。
江干:江岸。
②漫愁:心头漫上烦愁。 ③验取:试看。
沙痕:江水留在沙土上的印痕。
[赏析]
唐人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描写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夜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此诗描写春来江边待渡的情景,借以抒发诗人的忧愁之情。
诗的首句描写诗人于春天来到江边渡口,因无舟渡而在岸边小憩,满地的青草,犹如一床大褥子覆盖在江岸边的情景。诗人巧用比喻,既写春景,又抒发自己心中的愁情就如青草地漫无边际。第二句诗人将视线从脚下移到岸边,描写随着春风轻摆的柳条和微波荡漾的江面的情形。此句诗人几无矫饰之语,采用白描手法,细腻、真切地描摹了诗人的复杂心理:取“柳丝”这一意象,是为表留恋之情,展现诗人渡与不渡的矛盾心理;用“漾”是借江水微澜,形象地揭示作者面对矛盾难以排解的愁情;“轻”则表现愁情的程度,虽说不大,却又一时难以平息。借景抒情,工巧自如。第三句,诗人即景抒情,语义双关。表象上是说自己的忧愁是想渡江而又苦无舟楫,但深蕴其中的却是:自己想摆脱漫无边际的忧愁,却没有“舟楫”能来“渡”己。意蕴丰富,含蓄蕴藉。第四句以情驭景,承接着上句难以排遣的愁情,描写诗人来到江边,细看沙滩上江水流下的道道痕迹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难以平息的愁绪,就像这不停的浪迹,永无宁息。景语作结,意蕴颇丰。
全诗用语清新,造句妥贴,描写细腻、真切,修辞巧妙;写景讲究布局、层次清晰、承转自然;情景交融,意蕴丰富而又含蓄蕴藉;诗风清丽、委婉,有婉约之韵。
护塘积雪①
霁色微明渤澥西②,
寒侵鲛室晚风凄③。
果然巧弄天公戏④,
捍海新添玉作堤⑤。
〔今译〕
雨后天光微启,东海岸西,
大海平添寒意,晚风凄凄。
天公巧作真戏,大雪落地,
捍海一道新添,白玉成堤。
〔注释〕
①护塘:即江东土塘,因地处吴淞江东,故名,今又因位于高桥以北,也称高桥海塘。
②霁色:雨或雪后天空放晴。
渤澥:渤海,此代指东海。
③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居所,代指大海。
④巧弄天公戏:即“天公玉戏”,指下雪。⑤玉作堤:海塘积雪,状如白玉筑就。
[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两个黄鹂)》),杜甫以此描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和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言空间之广、时间之久,表现了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的境界。本诗“捍海新添玉作堤”形容飞雪成玉堤,想象奇特,境界壮阔,别具壮美之意境。
此诗第一、第二句描写下雪前的情景,首句从视觉的角度,用“霁色微明”表阴雨初歇,天色依然阴沉。第二句从感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雪前的寒意逼人。“寒侵鲛室”是化用典故,借鲛室也觉寒冷,衬托人的感受;用“凄”写晚风的凄厉。这两句景语,为写雪作了铺垫。第三、第四句先用“果然”承转,诗句由写下雪的背景转而正面描写。第三句采用拟人手法,将下雪描写成是天公巧弄而成的戏,语句诙谐幽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富意趣,境界也随之一变,由沉郁凄阴变为疏朗奇伟,足见诗人构思之巧。第四句点题,描写雪后海塘的奇景,诗人用“玉”比雪,既状出雪之晶莹剔透,表现神似,又寄寓作者对捍海筑塘的赞美,抒发了天遂人意景最美的情感。
全诗初看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完美诗意的,正是作者紧扣诗题而展开的独到的构思、境界的转换。诗中尤以“果然巧弄天公戏”句为妙,集语言的质朴形象、结构的工巧自然、造景的勾联妙合、意境的拓展创新于一体,有浑然天成之工。
烽墩远眺①
蛮海氛销日月光②,
当年曾此重边防。
太平是处桑麻色,
留与游人眺夕阳。
〔今译〕
巨浪侵吞宝山就象消蚀日月华光,
当年为巩固海防这里曾筑城重防。
如今天下太平处处可见庄稼茁壮,
留待后世游人登高怀古眺望夕阳。
〔注释〕
①烽墩远眺:明永乐十年(1412年),诗人漕运总兵官陈瑄为便于郑和船队航行安全,奏请明成祖永乐帝于今高桥镇北临海处造“方百丈、高三十余尺”土山,山上立烽堠(烽火台)作为船舶航行进出的标识。建成后,永乐帝亲自拟文记事,赐名“宝山”。明万历十年(1580年)宝山为海潮冲坍,仅存《永乐烽堠御碑》,现存高桥中学内。
②蛮海:即指明万历十年宝山为海潮冲坍。日月光:岁月流逝的意思。
[赏析]
诗歌截取浦东海防前哨高桥宝山烽火墩作为场景,通过叙写观景的感受表现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
诗的第一、第二句忆取烽火墩当年的情形,第一句作者因不堪回首海潮给宝山带来的灾难,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而用一“销”字,形象地表现了海潮冲坍宝山使得浦东的日月光辉也失去了。第二句着重交待烽墩处对于当年边防的重要性。这两句是虚写。第三、第四句是写实,描写如今登上烽墩的远眺之景。第三句通过描写满眼绿油油的色彩,表现太平年景的喜悦心情。第四句侧重于烽墩的现实作用,诗人发出留给游人看夕阳的感慨,表达了热爱家乡美景、爱好和平、记取历史的深沉情感。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境就在记取历史和展望未来中展开。烽墩是富于边地特色的景象,对浦东人来说,容易唤起强烈的感触。在人眼里,尽管烽墩已是观景之处,但诗中情感的抑扬,是怨?是叹?是赞?含蓄蕴藉。诗人借景抒情,言近而旨远、
意境深沉而高远 ,颇有古风之韵。
江村柳荻
蒹葭霜信雁初传①,
散步江天意洒然②。
茆屋晚炊香稻熟③,
斜阳疏柳一溪烟。
〔今译〕
芦花飘荡,秋天霜信雁初传,
江岸漫步,情意洒脱欣欣然。
茅屋晚炊,香稻闻得方成熟,
斜阳疏柳,溪伴人家袅袅烟。
〔注释〕
①蒹葭:芦苇。
霜信:霜期来临的消息。沈括《梦溪笔谈》:“雁至而霜降,谓之霜信。”
②意洒然:心意欣然而自由。
③茆屋:茅屋。“茆”,同“茅”。
[赏析]
陶渊明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之一》)的诗句,描写了远处村庄若明若暗,只见轻烟冉冉上升,随风飘拂,一派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唐五代的贯休以“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句(《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六
》),描写了芦苇丛生,芦花盛开,在芦苇深处,传出一曲悠扬绵长的渔歌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
此诗通过描写江村秋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追求。
诗的首句藉秋之物信,描写江边的景色。用“兼葭”两字起笔,诗人不仅是借美好的意象来展开对景象的描摹,也在于“兼葭”二字双声叠韵,起首就给人以缠绵、钟情、悠然之感。在诗人笔下,雁是通晓人情的,是它将“兼葭”的“霜信”传递给了诗人,于是就有了由上而下、从听觉到视觉的构画过程,细腻地表现出诗人对于“秋意”的敏感性,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第二句表现诗人走进了画面,来到江边散步赏景。“洒然”是神态的描写,“江天”意取人在天地之间;江阔、天高、人洒然,一幅空阔、恬静、悠然、祥和的山水画面,因诗人的点染而更富写意的情趣了。第三句转入画面的更深处,借助视觉和嗅觉来描写,有缕缕炊烟的茅屋人家、有金黄飘香的熟稻;用一“晚”字,也极有意蕴,劳作的晚归人、晚炊之烟、晚炊之言谈稻香,还有被这一切美景所吸引的晚归人(诗人),体现了作者所向往的恬淡、宁静、愉悦的境界。第四句,作者将斜阳、疏柳、一溪烟这一组以名词为主的意象融会于景,从色彩和形态上加以描摹,其写景的着眼点,也由点到面向纵深发展。斜阳西下,疏柳掩映的溪边,一路升起袅袅炊烟。诗人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显得委婉、蕴藉而又超然恬淡,使秋韵更足,意境更悠远,让人生发无限的遐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绘,纯用白描,随意点染便构成一幅淡雅的写意水墨画;情景交融,诗意委婉、含蓄而又清丽、宏放。诗中尤以“散步江天意洒然”句的境界转升为妙,作者因此也摆脱了传统秋士写萧肃之秋景、抒凄婉之悲情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