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直门北下关娘娘庙及<<天仙圣母感应碑记>>碑

(2010-11-03 18:24:33)
标签:

西直门

宋体

娘娘庙

万历

余继登

                西直门北下关娘娘庙及<<天仙圣母感应碑记>>碑

 

20081月份,西直门北下关娘娘庙唯一残存的大殿终于被推掉了。 此时,正值三九天。而据居住在此年近八旬的老者讲,1948年三九的第一天,国民党为了观察城外白石桥一带解放军的动静,嫌此处娘娘庙挡视线,下令拆除。 拆到这个殿的时候,当官的一马当先,上了房顶拆庙, 不想掉下来给摔死了。 其他的偻罗谁也不敢再拆了。仿佛有神灵保佑,此殿得以幸存。而整整60年一个甲子后的三九天,此殿没有能够保住。 残喘60年,已属不易了。 想起此殿西外墙上油漆写的大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感慨颇深。据说此庙拆后,要异地重建,因为它是西直门标志性建筑。今年又听说异地重建的时候,四周的居民反对建庙,不愿意推开窗子,就看见个庙, 又给搁置了。乱七八糟的,自己琢磨去吧!想起“宁拆十座庙, 不破一门婚”的古语, 由衷地感叹:“哎,有多少庙推倒了可以重来!”

 http://s1/middle/6d9fd4f149434224135d0&690&690

http://s4/middle/6d9fd4f1494342231de73&690&690

    老者从小住在这里,1948年的时候17岁。 她对我讲了很多这里的事情,可惜说了太多,我记不住,辜负了老人。想来很多人都搬走了,她还没走,可能是对这里过去一切的留恋吧。人之常情。 不过,有些内容我还是记住了。比如48年拆庙的事情。另外,我记住的是关于庙的顺口溜:“铜条,铁顶,蝴蝶槐”。还有就是当年庙会热闹的场景。 城里无子的妇女,都到这里求子,说此庙非常灵验。她还讲了当时这里很多著名的小吃店, 我只记住了三个:“大薄脆 张家,金糕刘家,蒋家牛肉干”,其余的,实在记不住了。

 

查寻资料得知, 此庙始建于明代,原为两进院落。正殿名慈惠殿, 三间, 硬山调大脊, 明间出轩,绘旋子彩画。大殿正中供奉木质粉彩刷金碧霞元君像一尊(据老者言,像在60-70年代被人给拿到远郊区去了)。 明嘉靖40(1561),万历19年(1591年),清康熙8年(1669年)都有重修。原庙中立万历19年《重修天仙庙碑记》,万历27年《 天仙圣母感应碑记》 和康熙八年《高粱桥西庙建新碑记》碑。众碑于文革时期被毁。

 

非常巧合, 20083月某日, 因遗址施工, 上述众碑悉数被挖出, 余正好在现场, 赶紧通知了政府部门保护。谁让咱赶上了呢,责无旁贷。看着被安全运走, 心里既沉痛, 也轻松。 沉痛的是, 这些碑都是惨的或是半通, 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全部是文革时期被毁坏的。 非常可惜。 轻松的是, 终于进了政府的博物馆,总算有了好的归处, 毕竟庙的建筑一点没剩下, 看看碑, 总还能回味回味点什么吧!

 

这里想说一下《天仙圣母感应碑记》碑。 此碑由当时的礼部左侍郎行部事的余继登书碑文。余继登, 直隶交河人,  进士出身。 书碑文此年(万历27年)是余继登死前的一年。 碑文字体清秀, 瘦劲, 规整, 功力不凡,讲述了庙的位置, 以及城内员外老来无子, 捐资修庙而得子嗣等事情。 余因谏万历帝撤除各地的税监并立太子之事, 被帝不纳后, 告老回乡, 郁闷而死。 人老了, 就会变得比较倔强, 反正这把岁数了, 确实没什么好怕的。 皇上一门心思想让郑贵妃的儿子当太子, 你非要立长, 既便立了, 皇帝也是不会高兴的。

 

当然, 作为礼部主事大臣, 能够维护礼制、国体, 不计个人得失, 还是值得尊敬和怀念地。 否则, 跟饭桶没什么两样。

 

上述各碑今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感兴趣的, 可以去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